【光明日报】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色浸润 四同赋能 打造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启航网讯: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师生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研究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五色浸润 四同赋能”助力研究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航空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及数字文化资源,立足知行讲堂、大学生研习会(“新青年”读书会)、知行宣讲团、“一线课堂”、大中小“师生同台”思政课堂等实践载体,在开展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及金色文化实践过程中,推进理论同研、实践同行、课堂同讲、内外同传。学院引导师生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研究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五色浸润 四同赋能”助力研究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从“书斋”走向“田野”:
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
党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生动的实践案例。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场域,南昌航空大学始终把实践教育改革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开展“五色”文化实践,有效调动社会大资源,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带领学生走向“田野”,把“五色”文化专题实践融入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专题教学体系,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授课方式,把党的最新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范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同时成为研究生理论功底提升的重要渠道。“五色”文化实践推动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进“田野”、走进田间地头,让党的创新理论具象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田间地头找寻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创新。
学院通过“五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专题,推动研究生教学方式实现由“书斋”走向“田野”的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研究生参与“五色”文化实践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领航计划”活动特等奖、三等奖,省级大学生讲思政课一等奖、二等奖。“新青年”读书会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2、2023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自2019年以来,研究生获批省级青马工程和创新基金项目18项,获得学术论坛论文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144项。学院自主培育省级“双千人才”“井冈学者”“江西五一巾帼标兵”“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江西好人”“最美教师”“教学十佳”等荣誉称号,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思政课专项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
从“中国”走向“世界”:
国内与国外互动传播
学院充分发挥外籍研究生的桥梁作用,引导国内研究生与外籍研究生交流合作,在文化交融互鉴中共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组织外籍研究生参与知行讲堂、知行宣讲团、“青马”读书会、“新青年”读书会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悟“五色”文化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逐步形成了从“地方化传播”走向“国际化传播”的互动传播方式。通过新华社海外网、地方外事网等国际平台的传播,外籍留学生的中国故事从江西走向了世界,将党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话语成果,将国内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世界传播的新路径。
学院外籍研究生李想(Muheet)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色文化实践活动60余次,并先后荣获2019年“美丽江西·秀美天下”江西省第七届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三等奖、2022年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青年分团)“优秀营员奖”等奖励。参加“见证非凡·聚焦二十大”专题,参与“行走江西 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巴铁”走进井冈山 寻找中国发展密码,观看量达363万人次。海内外受众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相关综合报道在30个国家发布,覆盖量达3.74亿人次。
从“协同”至“四同”:
育人与发展同步提升
立足交叉视角、创新学术思维,回应时代之问,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元主体”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学院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乡村干部、企业工作人员、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以及师生共同走进课堂“同学”,对现实问题“同研”,面向“五色”文化实践“同行”,实现理论“同讲”,根据不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感知认知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拉动效应,使学生的认知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从感性到理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四同”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把理论问题逻辑与个性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把课堂“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灵魂,提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同视角的学术信息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积极推动多元主体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获批省级家门口的“大思政课”实践项目16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2022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软科学”排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30%,位列江西省前列。
学院围绕“‘五色’文化、四同赋能”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五色”文化实践与“五种”课堂相融合,提高研究生“理论问题—实践行动—学术创新”能力,以理论课“四同”教学方式为“引”,结合课题研究强化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五色”文化社会实践,积极参加“五种”课堂,“四同”赋能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力图培育好一批具有学科交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传播、实现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人才支撑。
媒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d9bfa0becdc346beacecf513edce25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