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赣鄱行】看南昌航大如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二)
编者按:6月21日,“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部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20余支实践团队通过“学、讲、研、践”等形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现推出“青春赣鄱行”专栏对实践活动进行系列报道,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土木与交通学院赴靖安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近日,土木与交通学院“砼心逐梦”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队走进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以红色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教材,在乡村“新课堂”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用责任与担当演绎“青春之我”。
探寻红色印记,传承奋斗精神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以鲜活的史实、不屈的精神,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实践队队员顶着烈日沿“红军路”穿行密林,来到湘鄂赣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复原的苏维埃会议室中,煤油灯、土陶水杯和墙上斑驳的《土地法》标语,重现了1932年苏区军民土地革命场景。学生党员李贤泽化身讲解员,生动讲述红色故事。队员们全神贯注地边听边看,在追寻历史的细节中深化对这片土地革命脉络的理解,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队员李佳乐在参观结束后,感慨万千地写下心得感悟:“旧址内外,浸透着当年红军艰苦奋战的热血,铭刻着英雄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我深受触动,更感肩上责任之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基因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传递着革命先辈们的信仰与力量。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堂“薪火传承”主题思政课。队员们来到老党员赖吁荣家中,这个六口人皆为党员的家庭,承载着跨越代际的信仰接力。赖爷爷讲述着当年的艰苦生活,更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无论碰上什么难事,只要全体党员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句朴实的话语,让大家深刻领悟到信仰的磅礴力量。
实践队还与红星村的孩子们欢聚一堂,讲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故事,鼓励孩子们要爱国、勇敢、担当;齐声合唱歌曲《红旗飘飘》,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精心设计航空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大家对航空报国的热爱和向往。
“听赖爷爷讲历史,给孩子们说航空。这堂‘薪火传承’思政课让我懂得,薪火相传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我们青年一代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航空报国之志为笔,绘就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壮丽画卷,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队员于金泽坚定地说。
共燃运动活力,“砼”筑文明乡风
球台前,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的乒乓球友谊赛让小球跃动着欢乐;篮球场上,不分年龄、不分彼此的运球传球,在奔跑中凝聚协作力量;跳绳比赛里,孩子们的比拼洋溢着蓬勃朝气。这场在乡村运动场组织的小型“运动会”,以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为载体,为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们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活动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培育了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
队员们还带来乡风建设手册,以通俗话语配趣味插画,为孩子们解码文明乡村。从日常待人到环境维护,手册此时化身承载文明的种子,将“讲文明、树新风”理念融入童趣讲解,让精神文明在童心扎根、文明新风于互动中传承。
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将“思政课”搬到乡村,在“行走”中汲取红色力量、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体验”中强化责任。学院党委副书记肖怡表示,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真正把教材里的学问、课堂上的道理转化为同学们观察社会的眼力、行万里路的脚力,以及成长成才的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动青年学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暑期大思政实践队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碑)、方志敏清贫园、旗山红军战壕旧址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文物研学、微宣讲等形式追溯革命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线上调研筑基,锚定走读方向
活动伊始,实践队依托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开启线上研学,系统梳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轨迹。这支成立于1934年7月的队伍,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抗日武装之一,从江西瑞金出发,辗转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行程数千里,历经樟村战斗、谭家桥战斗等数十次战役。其以“抗日救国”为旗帜的远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牵制了大量敌军。通过数字展馆的3D场景还原、动态路线图及史料文献,实践队确定赴玉山县开展实地走读的具体路线。
革命文物叙事,触摸历史温度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一件件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活教材”。其中,一把镌刻着细密纹路的马刀——这是方志敏赠予“小脚女英雄”王金娣的珍贵信物,引发队员们的深切共鸣。据玉山县委党史资料记载,王金娣虽因缠足行动不便,但革命意志坚如磐石。她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运送粮食。她的这份英勇无畏,让方志敏由衷地称她为“小脚女英雄”。队员郭椿旭以马刀为切入点开展微宣讲,将王金娣“小脚走险路、赤心映山河”的故事讲得鲜活立体,让在场师生从文物细节中触摸到革命年代的温度。
纪念馆内一幅“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图”格外醒目。图上用红色箭头清晰标注了部队从瑞金出发,经福建、浙江、安徽再到江西的行军轨迹,队员们驻足图前,顺着路线追溯先遣队的征战历程,路线图上每一处标注都串联起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史诗,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先遣队“孤军深入、辗转千里”的不易。
清贫碑前诵读,传承革命精神
走出纪念馆,实践队来到方志敏清贫园。园内,“清贫碑”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八个大字苍劲有力,碑座四周镌刻着《清贫》《可爱的中国》中的经典语句。全体师生在碑前肃立,指导教师李梦芸带领大家齐声诵读《清贫》结尾:“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队员们纷纷分享感悟:“以前读《清贫》只觉文字质朴,如今站在碑前才懂,‘清贫’不是贫穷,是革命者对物质的淡泊、对理想的执着。”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廉洁自律、矢志不渝”的品格在青年心中扎根。
指导教师罗盼琪总结道,“我们要将实践活动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成果转化’的闭环,让文物史料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推动青年在‘行走的课堂’中实现从历史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转化,在新时代笃行忠诚报国志,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图文一审:李梦遥 图文二审:赵欢欢 图文终审:舒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