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赣鄱行】看南昌航大如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一)
编者按:6月21日,“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部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20余支实践团队通过“学、讲、研、践”等形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现推出“青春赣鄱行”专栏对实践活动进行系列报道,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赴上饶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近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红壤青苗 绿翼耘乡”暑期大思政实践队赴上饶德兴市龙头山乡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为静谧的“石头部落”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他们以“学、讲、研、践”为行动主线,在红绿交融的土地上,解码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红色根脉:在研与讲中汲取精神伟力
踏入石头部落红色文化馆,厚重的历史沉淀扑面而来。实践队员深度研习“石缝里的智慧”——鹅卵石建筑群曾为方志敏部队提供天然屏障,无声印证“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期间,学院党委书记刘继勇为实践队员们讲授主题党课。他创新形式,将古村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深刻阐释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传承艰苦奋斗、崇尚无私奉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重要性。
研而后“讲”,队员们将革命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教材,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当代“红绿守护者”的动人篇章:失明老人程樟柱,数十载如一日坚守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以指尖触摸墙壁,誓言“不让烈士的故事断在我手里”;江澄清组建护鱼队守护洎水河生态;祝辉旺脸上带着扑救山火的印记守护莽莽山林。
非遗新声:在学与讲中激活文化密码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土花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揉制“乌佬果”。韧劲十足的米团在掌心翻飞,捏出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道褶,赣东北的饮食文化在升腾的蒸汽中被重新唤醒。
“学”在指尖,“讲”在村落。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向游客们娓娓道出关于“石头部落”这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内涵。队员们更描绘了“石头部落”如何从闭塞山村,蝶变为融合非遗传承、康养度假的文旅新地标,带动龙头山乡70余个就业岗位的生动乡村振兴实践,让沉寂的石头“开口”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知行合一:在研与践中赋能绿色未来
红色是底蕴,绿色是未来。实践队将调研思考与躬身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产业与生态发展注入青春智慧。在东坞村,他们聚焦龙虾、梅花鹿养殖,深入探究该村从黄精种植向艾草与油茶复合种植的成功转型密码,与村干部共商绿色种植推广、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循环优化之策。在桂湖村羊肚菌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研讨绿色技术推广与生态风险防控。东坞村的稻田里,队员们俯身插秧,切身领悟“粒粒皆辛苦”,深化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认知。在暖水村,队员们策划组织“催化健康反应,律动绿色乡村”活动,带领村民跳起健身操,并公益赠送运动鞋。队员们还为乡村儿童精心开设“红岩精神照亮绿色未来”科普课,讲述方志敏故事激发爱国情怀,通过“扎不破的泡泡”等趣味实验传递环保与科学奥秘。
座谈会上,思想的火花热烈碰撞。队员们感慨:“东坞转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石头部落活化非遗带动增收,彰显了文化的磅礴力量!”暖水村老支书深情回应:“你们的专业视角和青春活力,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红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希望!”
从红色史料馆到非遗工坊,从羊肚菌大棚到生机勃勃的儿童课堂,环化学子以“学”悟精髓、以“讲”传薪火、以“研”谋良策、以“践”显担当。
外国语学院赴九江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近日,外国语学院“红星语翼”暑期大思政实践队的师生们深入九江市修水县,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与红色故事,通过学、讲、研、践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暑期大思政实践之旅。
“学”思践悟:追溯秋收起义的烽火岁月
实践队师生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馆。馆内展陈板块诉说着那段壮阔历史,师生们认真参观,端详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品,观看珍贵实物与影像资料,全面追溯秋收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在纪念馆内,全体党员师生面对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馆内,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此次重温入党誓词,让党员师生们坚定理想信念。
“讲”活故事:用外语解码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两名英语专业学生发挥外语专长,讲授了英文微党课,阐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时代价值。她们详细介绍了1927年秋收起义时期,工农革命军是如何设计制作出第一面军旗。当英文朗诵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中“霹雳一声暴动”时,现场同学深受感染,仿佛亲历那段历史,对革命精神感悟更深。
“研”寻路径:在研讨中传承革命精神
研讨会上,秋收起义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黄宁同学说:“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走上了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一伟大的转折也启发今天的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蔡怡菲同学感慨道:“馆内战报、梭镖等展品让人仿佛回到1927年,忆起毛泽东擎起第一面军旗的时刻。”
“践”行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篇章
实践团队走访多个红色旧址。在湘鄂赣苏区首府旧址修水陈列展馆,透过泛黄照片和文物,追溯苏区创建历程,感悟先辈信念;在修水县上衫乡抗战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献花,缅怀先烈;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旧址,触摸历史印记,领悟秋收起义精神。
实践队拜访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严良煜、抗洪英雄卢金龙和全国模范教师朱科夫。聆听严老讲述抗美援朝故事,感受其保家卫国的赤诚;听卢金龙回忆抗洪经历,体会其担当;听朱科夫畅谈乡村教育实践,领悟师者奉献精神。三位受访者是秋收起义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鲜活典范。严良煜以热血诠释忠诚担当,卢金龙以无畏彰显奉献精神,朱科夫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实践队师生领会到红色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内涵,高校师生践行红色文化应如严良煜般坚守爱国信念,学好专业报国;如卢金龙般勇于担当,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如朱科夫般甘于扎根奉献,将青春理想融入社会发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活动中,学院党委书记王汉定为实践团队讲授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他结合秋收起义历程,强调新时代青年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树立正确三观;要勇于担当,投身实践,知民情民生;要锤炼吃苦品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永葆奋斗姿态,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
此次修水之行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课堂”。大家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述历史,而是要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于学习中筑牢根基,于担当时彰显力量,于奉献处书写答卷,让红色故事走向世界,以“语”为翼传播赣鄱革命精神与时代新声。
(图文一审:李梦瑶 图文二审:赵欢欢 图文终审:舒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