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航空宇航学院
为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公众号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各二级学院巡礼。本期巡礼学院:航空宇航学院
“空”中领航,逐梦寰“宇”
1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航空宇航学院是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2002年1月,在中国航空工业602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南昌航空大学创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6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的需要,组建飞行器工程学院。2017年8月,成立航空发动机学院,更名为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2024年学院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2024年8月学院更名为航空宇航学院。
图1 学院历史沿革
【办学定位】
航空宇航学院围绕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布局及江西航空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自主学习意识与终身学习能力,系统地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无人驾驶航空器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制造、试验、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为战略目标,以国家和江西省地方国防航空工业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形成航空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硕导18人,博士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约66%,省千人计划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1人,省赣鄱俊才领军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1人。
图2 学院师资队伍情况
【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18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22年被评为江西省航空航天类五星专业。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于2023年9月申报,2024年3月正式获批,2024年9月进行首批本科招生。
图3 专业建设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平台建设】
学院拥有“新型航空飞行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工业洪都650所”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力学实验中心”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AOPA高校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培训中心”、“中国AOPA高校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考试中心”。拥有风洞实验室、飞行仿真实验室、高性能计算中心、流体力学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飞机结构实验室、飞机强度实验室、高温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光测实验室等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等20多个。
图4 学院平台建设情况
图5 学院部分实验室
2 学院特色
特色一:党建引领领航向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党建“三化”为抓手,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积极推进党建+航空特色发展+N(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风、科技创新)工程,稳步实现党建“双融双育”、“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立足江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服务国防重大需求。通过实施4个“三三”工作机制,增强支部的先锋堡垒作用;按照“三双”和“三化”的工作思路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飞设、力学教工党支部在党建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与“江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连续两年获得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获批校“样板党支部”。
图6 党建工作机制体制
图7 党建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特色二:教研团队提能力
学院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教学上,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上,在飞行器结构设计与气动仿真、无人机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把课程思政作为重点课程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材料力学》课程获得省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B》分别获得学校课程思政项目立项,获得校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两项。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和选树,不仅提升了课程本身的育人效果,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全院课程建设的发展。《材料力学》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航空航天概论》、《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课程被评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程力学A》、《材料力学》课程获批江西省线下一流课程。
科研团队集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三年来,获得20多项纵向课题,50多项横向课题,经费共计2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专利30多项。科研团队与洪都、昌飞、西飞等航空企事业单位密集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大院大所合作、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发展。深度参与了洪都工业集团公司主持的江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研发专项“高速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与江西航空研究院共同申报成功江西省2022年重点研发项目“面向飞机设计和研制的大数据技术示范应用研究”。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坚克难解决航空企业难题的同时,培养了“重使命、肩责任、勇担当”的具有航空使命感和航空报国思想的科研技术人才。
图8 一流课程情况
特色三:实践教学显实效
在“创新引领、航空特色”思想的引领下,学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体系,通过思想引领、校园文化、社团建设、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举措,营造科技和创新为底蕴的学院氛围,“三全育人”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近两年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升学率均在50%以上,且大部分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85、211院校录取,学生获得公派出国留学资格人数增长趋势明显。
近年来,学生工作成果显著,涌现了一批先进榜样。2021年5月,2018级学生党员刘鑫励志感人事迹获人民网总网、新华网总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宣部时代楷模发布厅、团中央官微、全国学联官微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累计阅读量破亿,曾进入微博热搜榜第4位,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称号。校十佳大学生屈帅镔同学2024年保研至清华大学。2021年6月,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陈兴超参加所联系基层党支部—飞行器设计学生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过程中,对飞行器设计学生党支部“春雨计划”的坚持、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刘鑫的励志奋斗事迹、考研升学率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图9 人才培养成效代表性成果
特色四:航空文化铸学魂
学院突出航空特色,围绕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和体育精神培育,创建和完善了多个校、院两级科创类社团,建立了南昌航空大学航模队,通过顶层设计、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社团活动彰显创新特色,以社团文化彰显学子风采。
南昌航空大学航模队成立于1996年,航模队是一支以开展航模活动和航空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高水平队伍,也是一个实践创新、培养未来航空科技人才的实践课堂。航模队是一支能自主创新、结合专业和实践,把航模(或各类飞行器)进行设计、制作、飞行,在实践中体现航空报国理念的队伍。学校航模队以参加全国航空科技赛事为主,获得过多项竞赛奖项和航空科技创新奖项,为航空科技活动在全校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做了大量工作。2013-2023十年间,取得了挑战杯:国二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航杯:获奖4项;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赛:自2007年起获全国冠军9项,亚军10项,季军4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5项。
2024年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河北省定州市举行。我校航模队获得了限重定点空投的团体冠军以及单项冠军、季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我校航模队还被评为优秀团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图10 航模队2024年取得的成果
3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航空宇航学院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承担强化学校航空特色使命,紧密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和江西“1269”行动计划,紧扣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积极设置航空航天类专业,打造具有航空特色的专业群,形成航空类优势学科和专业,持续提升学院办学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坚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不动摇,坚持教学、科研协同发展,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在与航空工业洪都、昌飞、成飞、等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航空航天专业技术人才。
聚焦航空宇航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加强与国际航空宇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学生交流项目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航空宇航人才。
(图文一审:梅露 图文二审:赵艳影 图文三审:江凡 图文终审:伏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