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先锋】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就业工作纪实
启航网讯 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把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相融合,推动全员全过程就业育人,构建“党建+双融双育”就业育人工作体系,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系部就业育人提质增效明显,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进,近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走在全校前列。
党建引领: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突出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以“党建+就业”模式,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党建+就业指导”,结合专题主题党日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全员参与,集中或一对一开展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考研考公辅导,鼓励支持毕业生积极参与应征入伍和基层就业项目。实施“党建+就业岗位”,持续开展访企拓岗,拓宽就业渠道。一是与企业开展“支部共建”,积极向江铃集团等优秀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强与优秀校友及校友企业的联系和走访,邀请他们回母校招聘。三是加强与人社部门和工业园区的联系和走访,开展针对性地访企拓岗,累计走访企业12家,新增岗位数超过30个。实施“党建+精准帮扶”,针对就业困难、学业困惑等不同类型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分层分类“一对一”针对性帮扶,建立就业帮扶台账,强化就业指导,制定帮扶计划,“一人一策”为学生提供暖心服务。2023届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工业工程系教工支部被评为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教工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党员入选“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就业指导温度
将爱国主义教育、航空报国精神等融入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日常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进展,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找准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常态化邀请名师为考研考公学生举行专题讲座,组织优秀研究生作经验交流分享,鼓励考研考公学生利用秋招黄金期先签一份工作,再专心备战考研,实现“两条腿走路”。针对考研考公上线同学,加强复试、面试指导,主动为学生调剂联系学校。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定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推荐合适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军入伍、参加“西部计划”及“三支一扶”计划等。
融合专业教育:增加就业指导深度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学生进入大学伊始,每名专业教师便将考研考公经验、企业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筑牢学生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将就业工作纳入“教学法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动态分析就业数据,分类梳理学生就业需求,针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讨,精准施策。加强“科研课题项目”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科研学术水平,引导学生开展研究,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考研目标。
全员育人:加大就业服务广度
系部积极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成立了就业工作小组,发动全员参与就业育人,提升工作实效。系主任、系支部书记担任就业工作小组组长,进行统筹谋划部署;系副主任、系支部副书记主抓整体就业工作具体推进与落实;系主任、支部书记、资深教师负责访企拓岗,拓宽就业渠道;支部党员负责就业指导、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等;青年教师负责就业、考研经验分享,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就业信息与毕业生需求精准对接、就业工作协调、正确就业观引导等,论文指导教师负责日常就业指导与督促,优秀毕业生负责协助完善就业台账,形成了全系教职工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的系部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育人格局。同时,就业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就业政策文件、分析就业形势、制定工作策略,发挥各自特长,各司其职,确保就业服务工作不“断线”、不“断档”。
过程育人:加强就业服务力度
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工业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等新生入学教育,开启新生就业认知教育,细化历届就业、考研情况分析,提高就业意识。积极鼓励、引导二三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文化节、“挑战杯”、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等专业竞赛,学生参与度100%,每年获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超过40项。开展生产运作与管理、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专业实践课程,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功底,扎实筑牢学生就业基础。通过集中见习、毕业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