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爱我国防】负羽远从戎 归来仍少年
———记通航学院退伍军人董一朗

来源: 作者:甄艳青 摄影: 发布时间:2019-03-12 浏览次数: 【字体:

董一郎

  启航网讯  从陆地到海洋,从蓝天到白云旁,和平安宁的国土上日夜都有中国军人的守候。他们或隐匿身影难寻踪迹,或辞别故里仗剑国门,或驻守雪域深山千锤百炼,岗位不同,责任不同,鲜红的军旗下相同的是一腔热血枕戈以待,志枭逆虏。热血凝聚成的绿色方阵传递给我们的是安定,是忠诚,是无悔的坚守,是搏击长空的豪情万丈。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位深深热爱着军营,毅然决然投身军营的大学生,他就是通航学院的董一朗。

碧血丹心赴柳营

  董一朗是我校2013级飞行器工程学院学生,也是2015年我校从军队伍中的一员。从小,董一朗就有着深切的军旅情怀,有着肩扛使命的英雄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萌生了报考军校的想法,但因为当时年纪小,父母担心其受苦强烈反对,最终只能而作罢。

  有人说漫长生命中最伟大的情怀莫过于军旅,虽然从军的理想暂时受到了压抑,幸运的是,董一朗心中一直无处安放的军人梦终于在大二那年有了归宿,学校轰轰烈烈的征兵工作,点燃了他心中始终未灭的从军热火。这一次,他终于说服了父母,阔别亲人,暂离校园一路向北,向着自己心中的那一抹绿色进发。 

百炼成钢燃热血

  整齐有力的步伐,磅礴豪迈的军歌,严肃干脆的口号,在军营里的日子重复又紧张。作为一名时刻准备的战士,董一朗每天都要接受严格有素的训练。扛枪站岗,卧雪爬冰,这些听起来就很“硬核”的训练,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但汗水并不会白流,三个月的艰苦的新兵训练,董一朗正式成为了一名装甲兵,开始了野战部队的正常训练。为了锤炼部队的战斗意识,他所在的部队选择了所在驻地大连最冷的一周进行野营拉练。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安徽人,董一朗第一次野地露营真切感受北方冬天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把所有能裹的东西裹在身上,还是从内而外的冰冷,冻的睡不着觉”。

  意志就在这样一次次的训练中得以磨炼,董一朗说:“别人都能受得了,我一定也能受得了。要想生存就必须接受来着各个方面的考验,每一位战士都需要直面,需要克服,需要战胜,这样才有可能在战场上生存”。雄鹰之所以是雄鹰,是因为经历过电闪雷鸣。军人之所以光荣神圣,是因为他们在艰苦中,用汗水铸就了勋章。

袍泽之谊闪光亮

  军营之所以让人如此留恋,除了每天在晨曦中迎来的嘹亮的出操号,还有每天都蓬勃朝气的战友们。

  初到部队,董一朗也有过短暂的不适应,但是在和战友们努力训练的汗水交融中,这种陌生感很快便消失殆尽。紧张而有序的训练之余,董一朗也和战友们读书、看电视放松,战场上战友是守护彼此生命的搭档,生活中是一起尝快乐扛任务的伙伴。

  在闪光的日子里,同样也有榜样一般的人在徐行路上彼此温暖。董一朗心中的榜样力量是自己的连长。“连长虽然是军事干部,却有着文人的风骨和坚守。他零基础坚持每天自学德语并考取了德语二级等级证书。我由衷敬佩我的连长”。说到这里他的面色淡然,却自然而然流露着珍惜与敬意。

携梦归来奏新篇

  退伍复学,光荣与神圣的背后,其实也曾有过无措和迷茫。两年的军队历练,同时也是两年的专业课程的搁置。当年的同班同学早已毕业工作,退休的战友也陆陆续续有了工作着落,两年间的变化让退伍归来的董一朗有些猝不及防。

  选择回校复读首先就遭遇了学习上的困难,学习进度也很难跟上,陌生的班级和同学,都让他一度感到不知何去何从。

  但是经过军营打磨和淬炼过的汉子又岂会轻易认输!短暂的失落后,董一朗迅速调整状态,以一名军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放下过去从头来过。终于,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这个“掉队”了两年的“退伍老兵”,用努力和汗水后来者居上,在学业上,获得了一等奖学金的肯定;毕业求职时,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成绩进入了国防军工单位。

  当军人苦,但是值得。“该吃的苦我都尝了,该有的体验我都有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现在的我有了更好的选择,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奉献自己的光亮”。董一朗骄傲地说。历经千帆,不坠青云。少年意气不改,梦也还在,却多了一丝成熟稳重与豁达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