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贯彻教育大会精神】听习近平总书记北大讲话 谈工科大学生培养

来源:软件学院 作者:郑巍 摄影: 发布时间:2018-11-17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总书记5月2号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提到《礼记·大学》中的这段话这几天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时刻在敲击着我的心灵。习总书记对这段话做出了解释:“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总书记的讲话触动着我反思目前高校工科大学生培养现状,也让我认真的思考如何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工科人才,在封建社会被称之为“匠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工科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到现如今,工科人才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高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知识技术、轻道德品质的教育短板,所以才会有“媚日”、“崇洋”、“哈韩”等各种思潮在高校中蔓延。今天,习总书记再次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永远是德育为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目前,我认为目前工科大学生德育的最大问题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是分离的,思政课程讲德育,专业课程讲知识技术,两者没有结合起来。而目前工科大学生的现状是:他们对专业任课教师的认可度更高,专业任课教师的“三观”更能影响工科大学生思想。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应该结合专业知识穿插着进行思政教育,将正确的“三观”传播给学生,这种思政教育的效果是远远高于单纯思政课程的讲授效果。

   “在亲民”。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自古以来对教育的要求。今天,总书记说道:“在亲民”,亲民即新民,意为革旧出新,还是创新的意思。目前,各个高校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大批创新学院纷纷成立,这也是对我们工科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科教育不能再止步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直接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能支撑国家在创新中前进的工科人才。

  “在止于至善”,意为要达到最高的思想境界才停止。那么,在新时代下,我们工科人才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国为民的历史担当,是家国情怀。对工科人才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而是应该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能够勇立时代潮头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目前,全国的新工科建设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在新工科的发展理念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工科人才,这一点在全国高校中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不能培养出一个个高智商、高水平、高薪水的冷冰冰的“机器人”,而要培养一批批讲奉献、知廉耻、爱国家的热血青年。想一想我们的先辈,在沙漠中奉献青春的“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奔波22年只为“中国天眼”建成的南仁东先生、病逝于“辽宁舰”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回国后忘我工作英年早逝的黄大年同志。这些在工科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先辈,放弃了原本优越的生活条件,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大业中,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历史担当,他们如何能做到这些。他们做到了“止于至善”,将一切奉献给了党和国家。

   听着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时代的背景赋予了这句古语以新的内涵,激励着我们高校的工科教师高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创新引领的理念,培养一批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工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