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党员代表大会】以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为引领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 摄影: 发布时间:2018-11-06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规格定位,坚持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特色强化,推进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教书育人与科研与人相融合,着力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科技训练与学科竞赛体系,形成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科技训练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孵化“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务处将以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为引领,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升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配置师资、实验设备、教学用房等教学资源,按照专业评估结果调整招生计划和教学拨款,增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建设效果较差的专业逐步减少招生规模、优化调整直至撤并。优化调整航空类专业布局,加强现有专业的航空特色内涵建设,申报成功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目录外本科专业—无损检测,在现有专业中增设航空航天类课程。

  推进专业认证和新工科专业建设工作。谋划推进我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加快对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体现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鼓励更多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加大对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支持力度,推动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计划地推进其他专业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参加国际专业认证。

  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组织学校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的建设项目以国内领先专业为标杆,对照《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结合专业实际,编制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围绕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聚力打造优势特色。使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师能力、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国际交流、教学保障、质量监控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全方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支持一流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制订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优化调整课程体系,量化课程教学贡献度,增加通识课和选修课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时间,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春晓班”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强化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实验班教学水平。推进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定制班、双学位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和推广改革经验。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育项目改革实施,引导广大教师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鼓励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探索“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逐步增加小班教学的比例。改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力度,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习成效。

  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选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开展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逐步扩大转专业的学生比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计算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建立适应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多样化的学籍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学业预警和学业警告制度,加大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力度。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整合,搭建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校级跨学科(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以及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四个层级,加强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培育中心(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建设与规划,力争建设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开放机制,发挥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有力支撑实验教学和改革的需求。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拓展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完善教学管理平台功能,促进工作的精益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规范教室管理,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智慧教室,为小班化教学或“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提供必要条件。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为抓手,带动学校其他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管理办法,建立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通过提高工作量计算系数或课时津贴等激励手段,积极组织学校各级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申请跨校开课,鼓励知名教授、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

  加强教材资源建设。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支持编写航空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资助教材建设立项及出版,建成更多的优秀教材。严格规范各类教材的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