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信工学院“党建+精准帮学帮困”成效初显
信息工程学院党委的“党建 精准帮学帮困”项目,从2013年起以自动控制系党支部为试点,率先开展以“帮学”为主的帮扶工作;2015年4月起逐步在全院各支部铺开,帮扶对象扩展为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四困”学生。项目开展4年来,被帮扶同学在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状态、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学院的“党建 ”工作成效初显,切实提高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聚焦精准,帮学帮困
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至关重要,而由于学习基础、地域特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性格特征的差异,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无所适从,产生诸多困惑。有人或因性格孤僻远离同学,或因缺乏目标不思进取,或因沉溺网络无心学习,或因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数量位居全校之首。学生补考率偏高,2017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学院总计本科生2786名,其中1425人有补考记录;累计挂科25学分以上的有219人,其中13级92人,14级111人,15级16人。此外,学院的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学生亦占比较高,心理困惑导致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若不及时采取帮扶措施,他们将逐渐走向学业边缘、人际边缘,直接影响学院的整体学风甚至安全稳定。
基于此种现实状况,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行“党建 精准帮学帮困”活动项目化,打造学院党建特色品牌。通过师生党员联动、结对帮扶“四困”学生的做法,推动全院师生为学院教风学风建设贡献力量,帮助“四困”学生走出困境,降低学院补考率、留级率,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发力精准,加强联动
统筹规划,加强联动。以前帮扶工作主要以教工支部牵头推进。2017年3月,在学院班子的共识下,学院坚持全面覆盖、重点推进、精准指导的工作原则,对帮扶活动重新做了顶层设计,开始探索系部、教工党支部和学工办密切配合,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整体参与的帮扶联动机制。在充分调研“四困学生”的学习数据、症状表现、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精准帮扶机制,指导、督促、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努力完成学业。
合理分工,分类帮扶。为保证帮扶效果,原则上每位老师帮扶对象不超过两人。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欠学分≥15分者,由班主任、系部党员教师、任课教师帮扶;欠学分<15者,由班主任指定学生进行帮扶。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由学工办、综合办公室支部帮扶。3月中旬,以教务处最新数据为基础,我院在14级学生中结对62对,15级结对59对,制定了帮扶一览表,明确了帮扶任务和要求。
明确责任,各司其职。3月底,帮扶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各班召开班会、各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各系部召开系部会议,全方位部署新一轮帮学帮困工作。学工办负责学生学习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反馈给系部、支部、班主任,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班主任负责分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掌握班级学习动态,及时召开班会或个别谈话;支部负责组织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及被帮扶学生的具体结对、指导帮扶;系部负责制订本专业优化教风和学风具体方案,组织本专业班主任就帮学工作开展专题研讨,督促和检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帮扶情况。
过程督导,务求实效。各帮扶对子建立帮扶活动档案,系部、支部、班级须定期汇报交流工作进展,学院加强对活动的检查指导。该活动纳入支部的组织生活中,以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各班级、各支部于每学期开学初进行总结表彰,对一学期来的帮扶工作进行详细总结,对成效显著的对子进行表彰,对帮扶工作出色的同学,在评优评先、干部任用、入党方面优先考虑。
目标精准,务求实效
学院党委“党建 精准帮学帮困”项目,在精准聚焦、精准施策的推行中,持续的帮扶工作成效初显,被帮扶学生取得了切实可见的进步。
一是降低了“帮学”学生的欠学分。据2013年以来数据显示,被帮扶的学生所欠学分降低占比接近70%,成效最好的一位同学李某,从欠59学分下降到欠25.5学分,减少了33.5个学分。从班上的“老大难”转变为学习积极分子。
二是提升了留级生返班数据。2016年9月学籍异动名单显示,我院6名留级生顺利返班;2017年3月学籍异动中,全校共16名留级生成功返班,我院占9人,占全校返班人数的56%。
三是化解了多起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如有的同学因情感受挫欲轻生、有的同学有暴力倾向、有的同学因学业问题导致的心理抑郁等,转介至心理咨询中心后,辅导员和班主任全力配合中心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学院多起心理危机事件得以化解,及时消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隐患。
信工学院的“党建 精准帮学帮困”项目,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学院关爱学生的情怀,彰显了组织的温暖,切实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维护了校园稳定,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