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校报评论:再思昌航大学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校报特约评论员 摄影: 发布时间:2016-10-08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大学脱胎传统书院,沐浴欧风美雨,学习东瀛苏俄,百余年来,始终在继承传统与学习西方的取舍中左顾右盼,所谓“中学”与“西学”孰为体用,一直引领中国大学最初一批办学者孜孜以求。直至民国中后期,中国之大学已蔚为壮观,大学之大气象、大格局、大精神已具规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西南联大,至今仍是中国大学史上令人心潮澎湃的高峰,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罗家伦、傅斯年、竺可桢等一批大师级的教育家至今仍是中国教育史上高山仰止的大家,而现当代华人学术界堪称大师的一批蜚声世界的学者,也几乎均师出那个年代,更凝练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刚毅坚卓”、“允公允能”、“诚朴雄伟”等诸多生动诠释中国“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等传统文化的大学校训,这些独具风格的人物和气象万千的符号,都成为中国大学精神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最动人的诠释。

       今之世界,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大潮不断将大学推向社会中心。社会在愈来愈重视大学时,大学也愈来愈感知、适应、融入社会,大学也因此有了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象牙塔”和“世外桃源”,更多的人希望建立一座能“入世”的大学,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大学精神被期待有更多的担当、承载与接受,大学对传统的坚守变得愈来愈难,在世俗诱惑和生存压力中适应变得愈来愈容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育产业化,传统体制与现行改革并行,市场因素迅速介入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目标,工具理性盛行逐渐消解着原有的大学精神,行政体制的巨大惯性仍束缚着大学的科学理性,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而随着市场起起伏伏,真正的大学精神又被呼唤重回大学校园。

       我们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是源于我们从未割舍的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贻琦的清华时代,我们对无数大学人迷茫而又淡漠的态度深感焦虑,对培养的学生不再富有诗意而变得庸俗感怀神伤。以北大教改为代表,当今中国的一批知名大学已经将这种忧心转化为现实中的探索,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与坚守、对客观世界的冷静与批判、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培养真正的人作为大学需要严肃回答的深刻命题。这是对大学精神回归的深切期盼,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既要认真回答为什么办这所大学,如何把她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等根本问题,又要思考何谓我们自己的大学精神的高深问题,大学精神之于南昌航空大学,不仅需要回归,更需要重塑。

        大学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就是要回答“大学之为大学”,即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脱胎于战火弥漫之际,砥砺于困顿颠沛之时,奋进于激流争锋之中,从来就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系于一线,从来就把捍卫国防、航空报国作为自身办学兴校的基因,她比大多数高校都更加能体察这个国家兴办大学的目的。我们办的这所大学,就是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懂得国家发展的艰辛和国际较量的残酷,更加具备投身航空国防事业的情怀,更加拥有参与行业竞争的实力。这是普遍意义上大学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学校的体现,更应由此将航空报国的大精神、大抱负融入学校办学的诸环节之中并沉淀和稳定下来。

       大学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就是要感知“大学运行和发展状态”,即我们如何办这所大学。大学的诞生,是从关怀人的身心开始。欧洲中世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主要拥有文学、医学、法学和神学等学科,把对人精神世界的解放和身体奥秘的探索作为主要任务。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她的对象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大学人,她需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也需要真心诚意地做着教育的工作。昌航以工为主,但并非就要像生产零部件的工厂流水线一般从事教育。相反,以工为主的大学,更加需要极富温情的人文关怀,更加需要和风细雨的教化方法,更加需要将心比心的心灵认同。我们之所以往往会苦恼于人的状态,或许是因为从不曾关怀人的状态。

       大学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就是要探求“大学个性化特色”,即我们要把南昌航空大学办成一所怎样的大学。大学因其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内涵,我们常提到“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便是这些著名大学所独具的精神品格。而昌航是什么?是务实?是自强?抑或是其他?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提炼。因此,我们在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不计其数的现实问题时,也要不懈思考和求索那些关于昌航精神内核的问题,关于昌航之所以是昌航的根本问题,甚至关于昌航的颜色、昌航的声音、昌航的形状,这一切,都关乎我们是否能真正解决那些现实问题的要害,且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与思考我们的精神品格不相矛盾。

       大学之大,在乎精神,大学之道,在乎精神,大学之所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亦在乎精神。我们既以大学之名,兴育人之业,就应回归大学本质,重塑昌航的大学精神,使六十余年沉淀下来、无数有识之士渴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昌航精神成为维系海内外昌航人永不消逝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