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评论:优雅地离别,写给远航的你,写给曾经的我们
卧龙山下,天一湖畔,处处是峨冠博带的学子合影留念。
四年的耕耘栽培,已然瓜熟蒂落。新一届学子学有所成,终将毕业。
四年里,我们相遇,成长,远航。海鸥飞散,波涛滚滚而逝,我们终于离别。
弦歌赓续、薪火有传。
在扬帆启航的时刻,2016届学子们,请保持内心的镇定和对理想的信任,不忘来时的根,走好现在的路,坚定未来的梦。
请优雅地离别。
欢快的相聚可以理解,无度的放纵不宜宽容。朱熹言:“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青年学子血气方刚、思维敏捷、身强体壮,历经漫漫求学路,正是立身创业的美好年华。虽然在大众化教育开启之后,大学生悄然褪去了天之骄子的耀眼光环。但我们依然是社会的脊梁,处处要争做公民的示范。如果大学生都放荡不羁,斯文尽失,那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何在?大学的物理围墙围不住物欲的侵袭,但我们可以自觉筑起精神的防线,坚守理性、优雅和文明,不随波逐流、不庸俗堕落。
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君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推崇的君子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业已成为万千知识分子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前提。“斯文定有攸归”是千百年来儒学大师和门生的行为准则,“斯文”已然成为君子的理想气质和人格修养——这也与西方古典大学培养有理想人格的绅士不谋而合,有学者认为“斯文”也近乎gentle(gentleman)。当今,我们的大学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显然,修养也在“合格”或“可靠”的权衡范围之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强调着“文明”的要素。培养举止高雅、文明得体、富有涵养、知行合一的人,既是古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现实需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古人的家国情怀和理想追求。100年前,大学生担负的是救国救民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而读书”,“索我理想之中华”。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身处和平盛世,但是依然要保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想;依然需要居安思危,不辱使命,仰望星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青年大学生要在这个舞台上成功表演,既需要有才华,更需要具备合格公民的众多素养。斯文、优雅、文明就是其中的核心素养。
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多年的刻苦修为,不应被流俗所毁。我们融入社会,不是浸染“吃喝酱缸”;融入普通劳动者,不是放弃精英的涵养。我们应当继续主动修为,努力成为大众的榜样,成为社会的标杆。毕业季,我们可以有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可以有适当欢快相庆的行为,但须知对酒当歌带来的快感无法真正抹去心中的忧愁,我们更需要富有纪念意义的作为:最后上好一堂课、读一本好书,学一遍宪法、重温一下党章,种一棵树、做一项公益,打扫一遍寝室,和保洁阿姨合一个影、向老师道一声谢……
鲁迅先生曾说,“改造自已,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为了明天不成为你今天反感的人,为了不辜负恩师“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期望,为了昌航“强军富民、报效祖国”的理想,为了充当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让我们自珍自爱,慎独慎行,优雅地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