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记我校“‘感动昌航’魅力大学生”集体奖获得者“春苗计划”团队
关爱身边的留守,放飞纯真的梦想

来源:启航 作者:14144114 郑碧莹 15033618 陈睿文 15144126 金晨旭 摄影: 发布时间:2016-04-06 浏览次数: 【字体:

“春苗计划”团队

  在过去的2015年里,有那么一群人,那么一些事,留给我们许多的感动。他们未必高大,但背影足够深刻。2015年第六届“‘感动昌航’魅力大学生”集体奖获得者——“春苗计划”团队,便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另一群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和帮助被忽视在角落的那个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次走进九江市九江县新塘乡前进小学,将温暖和关爱带到那些渴望被关注的可爱的孩子们身边。

  不言放弃,圆梦“春苗”

  “春苗”的建立起源于一个梦想,一个由七人(本校田治雨、陈雪婷、赵宏迪、杨阳、赖贤辉、胡名光和南昌大学的朱子涵)共同编织起来的支教梦。起初,只是一群想要参加支教活动的同学投稿给现在已经成立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快乐学校,可是假期临近,官方招募通知却迟迟未出,这群不愿就此放弃的大学生决定自己组织一次支教活动。然而,面对着失去官方依靠,有的同学选择了退出,而不忘初心的7人却在机缘巧合下创建了属于他们的“春苗”,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追逐梦想的步伐。

  经过“春苗”一年历练后的陈雪婷俨然褪去了一份稚气多了一份稳重,回忆起初“春苗”成立的点滴,她的脸上带着坚毅,“其实,‘春苗’创建时并没有做过具体规划,就仅仅只是一个想法。”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如此!陈雪婷坦言,春苗团队起初也是举步维艰,没有安排前往支教的学校,也没有资金,什么都没有准备……即使在外人看来希望渺茫,一切都如一张白纸,但是重要的是7个人丝毫没有想过退缩,遇到问题也没有人轻言放弃,有的只是逆流而上,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7个人的齐心协力使得眼前的困难变得不似想象中那么令人头疼”,采访时,陈雪婷脸上不断露出欣慰的笑,她一步步见证了“春苗”的诞生与成长,明白其中的苦楚和喜悦。她告诉记者:“我们也咨询过学校老师,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去试一试!获得支持后的我们就去做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办好‘春苗’。”当目标变得明确时,一切就好象变得简单起来,该找学校就认真去找,该筹集资金就想办法筹集。恰逢那时临近圣诞节,一个新颖的想法被提出——卖苹果。   

  提起当初卖“平安果”,陈雪婷说,对她而言这背后有着独特且值得珍藏的记忆。当被问起卖苹果是否顺利,陈雪婷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曾经对于通过卖“平安果”的方式筹集资金,团队中有些人就担心效果不好或者认为这种方式过于商业化,而对支付方式也众说纷纭;但她很快又补充道,“好在我们都是敢拼的人,不会因为这些未知的困难就不敢继续往下做下去。”

  一个成功的团队少不了大家的协商努力,很快,一个卖苹果的网络链接在2014年圣诞节前夕出现在众人眼前。起初苹果大多数都只是他们身边的朋友购买,而逐渐地,大二大三的他们通过先前所积累的人脉,帮忙宣传的人开始变多,销售量也直线攀升,卖出了近1500个苹果。

  当记者问起卖出的1500个苹果中有没有最特别的那一个时,陈雪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激动。她告诉记者:“那一次,刚发布消息没多久,就有一笔100个苹果的订单。我们都以为是陌生人买了那么多苹果,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联系之后才知道原来是青协的几位老部长买的。他们了解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就在网上悄悄下了这个订单,默默地给予支持。我们都很感动,我和治雨还有名光,原先都是青协的一份子呢。”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但陈雪婷丝毫没有遗忘当初的那份热情和感恩,她说,“春苗”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团队的努力,更是因为老师同学朋友们的支持。

  回顾往昔岁月,亦感动亦温暖。从建立起“春苗”到筹措资金,再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是梦想支撑他们一路走来,更是因为他们从未想过放弃……

  支教之行,用爱完整梦想

  资金和援助的学校一确定,他们就出发了。从12月份萌生“春苗计划”到1月15日启程,一共不到1个月的时间,他们用行动换来了期盼已久的支教之行。

  灯光轻罩在陈雪婷脸上,显得很安静。谈到去支教之前的感触,陈雪婷沉思了会说道:“我们并不知道前进小学的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抱着帮助留守儿童的心前往。我们猜测过乡村小学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可能会很差,与自己的童年一定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当他们到达前进小学后,却惊讶地发现,小朋友们的生活环境的确不好,但是学习条件却并不那样糟糕。前进小学的教室很破旧,没有操场,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沙地,也没有升旗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学校有多媒体、有器材室、有乒乓球桌、甚至还有乐器,然而它们都是全新的且被紧紧锁在屋子里。教育局所发的音乐课本和美术课本等都被丢在二楼办公室旁小屋的地上,盖上了厚厚的灰尘。孩子们不缺教育设施,事实上,缺少的是老师,缺的是为他们打开尘封的器材室的人。“春苗计划”团队了解到前进小学整个学校有33个学生,但是仅仅只有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的3位老师,于是,音乐美术课也就只能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语数英。“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想去那个地方教书,因为工资低,条件又不好”,谈到乡村教育的现状,陈雪婷不禁有些落寞。

  “孩子们最缺的是老师,是为孩子们打开尘封器材室的老师,这也是‘春苗’团队前往的意义所在”,陈雪婷坚定地说。“孩子们看过许多电影动画片,却几乎没有画过画也唱不完整几首儿歌,这是一种缺失,一种教育的缺失”,前往支教的队员们在受到触动后开始明白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手把手教他们在白纸上画出缤纷图案,一字一句教他们唱出动人歌曲,新“老师们”开始渐渐走入孩子们的生活。当然,“春苗”的老师,不光是一名教师,也是前进小学孩子们的朋友,是关爱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在谈到支教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陈雪婷开心地笑了笑:“一个叫娜娜的小女孩经常自己一个人低着头沿着农田走回家。起初老师们在路上遇到她打招呼时她并不会回应,几次之后她渐渐开始多看老师们几眼,再之后的一个礼拜放学后她会默默地呆在门口仿佛在等老师们并跟在他们后面一起走,又过了两三天她就毫不避讳地开始和老师们一同放学回家了。”这样的改变和循序渐进,让他们欣喜,也感触颇深。正如陈雪婷所说,小朋友们有时候只是希望老师对自己多一点“特别关注”,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他们最需要的是不仅是教育,更是呵护与关心。一旦感受到那份关爱,孩子们便会投入完全的信任。

  为了这份信任,“春苗”团队不断地在为乡村教育努力着。去年冬天,通过联合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由娃哈哈赞助的“彩虹跑”活动,为前进小学置办了新的桌椅。不久前,他们为前进小学举办了“前进小学运动会”,并且通过与江西移动的合作为前进小学送去了视讯电视,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和远方的父母“见上一面”。“我们始终不忘最初所想的",正是他们的不忘初衷和不断努力,才使“春苗”走到了现在。“春苗”是一种梦想,一种公益,一种关怀,一种爱。

  今日“春苗”,明日参天

  风筝飞得再高离不开线的指引,大树长得再高也离不开阳光的沐浴,“春苗”的发展亦是如此。正如陈雪婷所说,“春苗”的逐渐成长,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尤其是校团委老师的支持和帮助。2015年12月,“春苗”获得了“‘感动昌航’魅力大学生”荣誉称号,也让“春苗”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这份荣誉,“春苗计划团队”表示,感谢校团委老师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个平台扩大了“春苗”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使更多人看到留守儿童真实的样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乡村教育、留守儿童。

  现今的“春苗”逐步壮大,已从那个只有七人的小团队成长为拥有核心成员40余人的大家庭。记者了解到,“春苗”内部又分策划部、宣传部、技术部和实践部,每个部门有各自明确的安排分工,各司其职。随着关注度的进一步提升,“春苗”也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注入一股又一股的新鲜血液。现在的“春苗”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支教团队,核心成员做的更多的是策划、宣传、寻求资金等幕后的工作,支教志愿者则是在支教前重新招募。无论如何,相信支教志愿者团队会越来越壮大。

  小小的春苗,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形成遮蔽一方的绿荫。“春苗”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也传承着“老带新”的传统,一届“老春苗er”带着“新春苗er”,使“春苗”的队伍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谈及“春苗”的延续,负责人陈雪婷表示,希望我们之后的“春苗er”一直都能记得自己最初是为了什么而热血沸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今“春苗”的茁壮成长,也让他们放眼未来,“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走出校园,正式注册为民间公益服务组织”,陈雪婷说道。走出校园,让更多的人知道“春苗”、了解“春苗”故事,影响并聚集更多更强大的力量去帮助留守儿童,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拥有共同信念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

  “春苗”,本是一群平凡的人,然而平凡却不简单。相信“春苗”终有一天会长成大树,在时光年轮里,不畏风雨、傲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