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学院围绕“航空特色建设”做文章
以项目推动教学 以理念牵引创新

我校参加2014“蓝天畅想”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参展作品。
近日,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徐江华老师应2014“蓝天畅想”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参加颁奖典礼。本次大赛是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活动之一,颁奖典礼在珠海特区报社举行,应邀参加颁奖典礼还有北京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广东美术学院、香港四叶红设计有限公司等获奖单位师生代表。我校获得主题类银奖、铜奖、优秀奖各一项,同时获得最佳组织奖,成为获奖最多的参赛单位。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创新与航空特色发展,艺术与设计学院紧跟学校步伐,结合本学院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与实践,大力打造航空特色设计专业,先后成立“航空特色教学研究团队”与“航空产品系统设计与感性工学研究研究所”,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经过不懈努力,如今,艺术与设计学院航空特色建设成效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航空特色课程改革研究。学院将航空文化引入设计课程,航空团队目前正在编写的教材《航空产品创新设计》、《航空产品设计表达》将填补国内该教材的空白。学院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产品设计方法学》课程引入航空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得校级、省级重点立项。
航空特色教学研究团队的老师借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向学生们传达一种理念——航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其功能性,还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舒适性;在航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懂得理性与感性思维的碰撞,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科学创作,还是一门追求美感的艺术。徐江华老师是学院航空特色建设的带头人,他十分重视航空产品感性工学的美感要求,认为艺术设计就是应当理性与感性探索、艺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偏工且偏艺的学科,学生应该学习的不仅是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纯工艺的技术,也应该兼顾美感的认识和追求。
第二,将航空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成效初显。目前,航空产品设计学生团队陈正凯同学《民航乘客座椅舒适性设计的研究》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温小伟同学的课题《多功能民航衣架创新设计》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梁巧怡同学的《融入航空文化校园垃圾桶改良设计》等8项课题获“校三小”创新课题立项;杨晓东等同学的《机场行李车设计》、《观光旅游飞机设计》获2014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二、三等奖,《低空旅游飞机外观设计》获第五届“江西之星”创意设计大赛银奖。另外,在近期中国航空报社联合国内各航空高等院校与中航凯普文化合作举办的“凯普文化杯”第二届大学生航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学院“航空产品系统设计与感性工学”学生团队表现优异,王志同学的作品《野外高空探路飞行器》获得金奖,此外还获得铜奖三项,优秀奖五项。
在教学过程中,艺术与设计学院善于采用“以项目推动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剖析优秀项目中的产品,让同学们透过实物去参透理论知识,而非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老师们还会将空白项目带进课堂,让同学们寻找入手点并得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规划设计。教师针对学生各自的设计方案,从方法、步骤、结果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学习和进步。徐江华老师指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航空特色建设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这门学科里,涉及到各学院的合作和项目的滚动,材料、航电、工业设计、飞行器等专业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开展跨专业糅合正是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航空特色建设中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
第三,积极与航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服务国防、服务地方。团队先后完成航空企业委托项目“HT-80无人靶机的外观、人机交互、包装设计”、中航洪都集团的 “智能导览机器人”外观设计、美国联邦航太(荆门)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2座运动飞机外观设计、喷涂设计、内饰设计以及内饰设计及装配工程”,南昌华梦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虎鲨系列无人战斗机”外观与喷涂设计获得企业认可并已投产,同时参与校无人机研究所的空29所招标项目等,其中“智能导览机器人”与“无人机”在第四届中国智博会展出,获得社会好评。项目成果先后获得第十四届江西美展(五年届展)、2014年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金奖、2014江西之星创意设计大赛银奖等国家、省级重大赛事奖项。
艺术与设计学院与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动态,服务社会,为将来的设计之路奠定基础。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秉持对航空理念、文化的挖掘和对航空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在打造设计专业航空特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