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昌航师表】追忆匡璧民老师

来源:启 作者:舒越 韩佳 摄影: 发布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在昌航,也许你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一定听过他的名。匡璧民,一个从教近四十年,让许多人知晓的教学名师,却在今年冬天悄然离开了我们。他育人无数,桃李遍天下;他硕果累累,为工作呕心沥血;他德高望重,深受师生好评……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境界。生命已然逝去,但精神终将永存。让我们以匡璧民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您,就是天空最亮的那颗星

——追忆匡璧民老师

  初冬下的雾霭朦胧,悲泣者的泪眼婆娑;寒风中的腊梅怒放,可敬者的风华长青。这一天,风为他停追思难停歇,树为他静人心难平静。

  这一天,他的亲人来了,早已哭红的眼闪烁着不舍,颤动的嘴角边还有多少说不出道不完的叮咛与牵挂;他的朋友来了,这诀别的相见不再有深情的相拥,他们伸出抖动的手掌,想最后一次紧握友人的双手,这一别多少遗憾、多少惦念;他的学生来了,心中饱含敬意和爱意的他们闻讯,第一时间匆匆赶来,为的是再见恩师最后一面,为的是将那悲痛着遗憾着、无法及时赶来追悼恩师的五湖四海的桃李们的哀思一同送上,目送这好老师最后一程……还有那么多人未能如愿赶来,他们带着遗憾打来致歉的电话、发来悲痛的信息,他们在微博在贴吧在自己的博客和日志上道着动情的追思……

  这位好教师、好师长、好同事——匡璧民同志,这被无数亲朋所不舍、被无数晚辈和后生所爱戴的人,于12月3日晚因病医治无效,在南昌不幸逝世,享年67岁。

  四十载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一辈子心系国防,责任在胸中。他走了,带着对三尺讲台对国防事业的满腔热血、带着对亲对友对生的满腹爱意走了。可那堆积成山的教案、笔记、周志、札记还在,字字有力篇篇工整;他为儿女亲手栽培的绿色蔬菜还在,那一垄垄绿色是他口中常言的生机与希望;还有,还有那对亲朋的希冀、对后生的嘱托都还在,谁都不会忘记,他那爽朗的笑声、坚定的目光、直挺的脊梁。

国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先行者——您是那乘风远航的破浪船

  “他的学习力、判断力、观察力、决策力、创新力、感召力,都是极强、极令人崇敬的,就像一艘行进于浩瀚大海上的‘破浪船’,扬帆激浪,一往无前。”在军事教研室的老师们眼里,匡璧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和带领者,而他倾尽一生引导的不仅是一代人的进步和成长,也是一份事业的成熟和飞跃。

  匡璧民曾任全国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任我校武装部、军体部干事、主任、部长,海军学院首任院长。曾获南京军区授予的“十佳专武预任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新时期模范专武干部”,全军“四会”教员,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学生军训先进工作个人。形象是用行动积累的,荣誉是用心血换取的,这些荣誉中显然写不下他日日夜夜的钻研、滴滴点点的心血,却满载他对军事与国防事业的热爱。在病急送往医院前,他的书桌上还搁置着一张单页,上面写着他近日计划完成的三件事:八一画册、讲课——安全形势、编教材——军事课教程,每件事都与军事、与国防事业息息相关。那几日,他还日夜翻看着从北京邮寄来的《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那份对国家时局现状的关注、对军事国防建设的深爱,令人肃然起敬。

  昌航教官队传统由来已久,而这个团队正是在匡璧民的带领下初具雏形并有所建树的。1993年,从92级学生中选拔出的8个孩子,肩负着希望与重托,走上了昌航“学生教官队”的实践探索之路。“锻炼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军训师资问题的同时为学校打造一批优秀学生骨干队伍;为学校节省开支,把有限的教学经费用在刀刃上,以眼前的榜样带领校风、学风建设”,这是当时匡璧民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组建昌航教官队的三个目标,如此清晰、明确;而如今,昌航教官队的正规化、精湛化足以说明,这三个目标不仅达到了,而且取得了远超预期的卓越成效。

  教官队的成长离不开匡璧民的用心,那是步步紧跟的栽培、次次不落的投入。从教官队组建到2008年退休前,每届教官队赴南昌警备区教导队集训,他都会当仁不让随同前往;酷暑烈日下,他一次次亲自演示着“枪支分解”、“匍匐前进”等高难动作,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长裤上有着破损的漏洞和斑驳的血迹。“我一眼就看得出孩子们差在哪儿。我多示范几次,他们就快一点开窍;我多遭点罪他们就少受点苦。”每当妻子于华用些许责备的口吻问起裤子上的血迹和身体上的伤痕时,匡璧民总是这样笑着回答,这笑里是苦乐交织的幸福和满足。

  对于军事理论课教学,匡璧民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模式。同为其同事、更是后生的曹美龙这样评价他:“匡老师最为强调‘学无止境’、‘常变常新’,他总是鼓励我们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做一个为‘小’问题做‘大’研究的人。”1998年,多媒体教学在教育界刚刚兴起,曹美龙不经意间提到多媒体教学将对授课大有益处,简单的一句话便被匡璧民记在了心上。不久后,曹美龙就被派出去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待他归来后,匡璧民便开启了强劲的学习“模式”,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就这样,多媒体技术与博学深厚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双剑合璧”,半年左右时间里,江西省第一个多媒体军事教室落户我校。

  谈起那段时光,同事们仿佛历历在目:2004、2006、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培训,咱们昌航承办了三期,每一期,匡老师都亲自授课且能收获相当多崇拜他的“粉丝”;在匡老师组织的研讨会上,大家总会被邀请到一块儿推敲推敲课程内容、畅谈畅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每年年终的教学法研究会上,那让人有点担心又满怀期待的传统“抓阄”——以抽签方式决定所讲章节,在观看示范、互讲互评中,能力和水平就于不经意间得到了提升……

  2003年,我校与海军合作开始培养国防生。“国防生不同于军校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如何在开放型的大学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军事素质和军人素养,是国防生培养的一大难题,更是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思考的新命题”,要迎难而上,更要大胆创新,匡璧民一刻也不敢松懈。经过与多方调研、讨论,终于,凭借着学校一贯强烈的国防情结和多年积累的国防军事教学经验,具有学校特色的国防生培养的“昌航模式”孕育而生: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教学和日常管理机构——海军学院;建设国防生集中居住的国防生军事园区;将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匡璧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分散教学,集中管理”,利用课余时间狠抓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和技能训练。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可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与实践,其中的甘苦定非常人可知。“昌航模式”,在军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更让几百名从昌航毕业的国防生受益匪浅。2003级国防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战略学研究生的刘征鲁在回忆匡璧民老师的文字中这样写道:“独树一帜的国防生培养‘昌航模式’,让我们深受其益。大家不仅毕业后迅速融入了部队生活,并且在自己的所在单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执行的各项任务中,也表现出了昌航国防生特有的素质,吃得起苦,受得起累,顶得住压力,想的出点子,干的出成绩。可以说,我们不仅是匡老师的学生,更是匡老师育人思想的受益者。我相信,在未来的万里海疆上,会有越来越多匡老师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课上课下的引路人——您是那凝聚人心的吸铁石

  如果说匡璧民是带领团队前行的破浪船,他更是凝聚团队、凝聚人心、凝聚大爱的吸铁石,他的一言一行都引领着同事的方向,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军事理论课教师秦恒在2004年入校任教初便跟随匡璧民全程听课,他说:“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无论春夏秋冬,每次下课时的他总是大汗淋漓,或许别人上课用了一分力,而他却用上了三分。在我看来,三尺讲台就是他的舞台,他在中央演绎着自己的激情和奉献。作为后生,我感到难得也觉得有愧,因此努力加快着自己追随他的脚步,希望有进步有提高。”

  沈婷则永远难以忘记匡老师对她说过的四句话,那就是“对待工作要积极,对待同事要热情,对待困难要无畏,对待生活要乐观。”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记忆中,太多那难忘的一幕幕。那一年,沈婷的爱人要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尽管不是海军学院的人,匡老师还是专门组织学院的老师们聚集起来听他试讲,并请大家点评,而自己也从逻辑到词汇,向他悉心传授讲课技巧,最终帮助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匡老师退休后也始终同这些同事保持联系,每次从国外回来,都会召集大家聚聚,聊聊国外的见闻,即使是不开心的经历他也都是笑着道出,传达给大家满满的正能量。因工作上的迷茫,沈婷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段失意的文字,匡老师看到后特意发来鼓励的短信,那短信的内容至今铭记于心——“缺少一个坚定的目标,从而缺少一个强劲的动力,关键是对时局、目标、实力的客观分析。有些事不要强求,有些事要当仁不让。”

  蔺翠峰老师记忆中的匡璧民,是个用情用心的好领导。“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想着快点去上班,一想到匡院长的劲头自己也干劲十足、斗志昂扬,当时的整个团队就是被这样激昂向上氛围所萦绕,他像一个磁场,将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着”。她说,总也忘不了那时候年底的“保留节目”,匡院长总会邀请全院教师的家属开个“茶话会”,让大家聊聊家常事说说心里话,也以此方式感谢每名家属对学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温馨和美的气氛中,老师们的心团结得更紧了。

  对于学生而言,匡老师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生导师,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这位老师带给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不是飘渺的微小的而是具体的无穷的,而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更是说不尽也道不完。他以自己幽默风趣、言传身教的独特模式教授《军事理论》、《领导艺术》、《孙子兵法》等多门课程,三节连上、三百人同上的大课从未坐下来歇息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动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用心听讲的学生,洪亮的声音和高昂的激情是为了点燃每一位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为了把最好的呈现给学生,他总是不停学习、不停思考,那无数摞、无数本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用彩笔波浪线圈圈点点的教案上是他的寸寸苦心;尽管已经退休,当听到学院学生想听他一堂讲座的热切请求时,他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那晚准备精美的PPT和丰富翔实的内容获得了全场海军国防生经久不衰的掌声;11月,上海第七届校友会上,校友们朝思暮想的愿望终于实现,匡老师来到了他们身边,并让他们重温了一堂“和以前并无二致”的军事课,一样的神采飞扬、一样的激情澎湃,高亢的音调与不间断的“咔咔”拍照声,在会场上空久久盘旋;在病倒当天,他依然记挂着他的三尺讲台,当在ICU病房内的听到学院考虑到身体状况要为他提早结课时,他坚定地说:“往后推一推就行,我一好,就马上回去给大家上课……”

  2012级国教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徐源苑早就听闻了匡老师的大名,无奈却还是未选上匡老师的《孙子兵法》课。思考良久,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将选修课申请表当面交给匡老师。她说,她永远忘不了自己惊慌着把申请书递上,却被回馈以真诚微笑和诚挚赞美的那一幕,匡老师不但随和地接受了她的请求,甚至还对她的字赞许有加。之后的接触中,徐源苑更多感受到了这位老教师为师为人的人格魅力和素养,在她心里,匡老师始终是那位有精气神儿、有责任感,懂得换位思考,重视学以致用,了解学生需求并全力满足学生需求的好老师,从不吝啬赞美又为人谦虚。

  正是匡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他在不经意间给01级教官、如今留校任教的李淑贤心中播撒下了一颗注定生根发芽并且有朝怒放的种子。“训练时,匡老师要求很严格,但又总想方设法来鼓励大家,给大家力量。记得当时集训,男女间总是在暗自较劲,男生有时会调侃女生太娇太弱,匡老师则轻轻地说了一句话,‘不要小看女生。她们身上的韧性也许是你们所不及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诠释了坚持和信仰的真谛,也成为了李淑贤人生路上的“座右铭”。“这么多年以来,匡老师的话一直支撑着我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也支撑着整个教官队努力和进步。对我们而言,他就是训练场上严师、训练场下的慈父。人心,也就是这样才齐。”流水的教官铁打的教官队,历届教官队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团队认同感、幸福感、责任感代代传承。

  匡老师爱生重生,也将最大限度帮助到每一位学生视为己任。97级的学生田伟是匡老师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寒交不上本科四年的学费,导致考上西工大研究生也无法就读。匡老师本想帮他补交学费,却被一口拒绝。思前想后,匡老师想到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伤孩子自尊又能让他顺利读研,那就是为这个学生作担保,待他研究生毕业有偿还能力时再回校补齐学费。96级的学生申柱也是他常常帮助的学生之一,为了让他补充营养又减少花销,匡老师可没少把他带回家“开小灶”。他常鼓励申柱的话就是“穷也是一笔财富!不要有任何自卑,咱反而要好好利用这笔财富,来帮助自己成长、成才。”

  曹美龙评价匡老师是“真正”的教师。他说:“真正的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精神是无形的财富,它比知识更有力量也更隽永。”很显然,匡璧民把他的知识传递给了学生,也把自己对事业的热情和斗志传递给了同事,他那伟大的精神也注定生生不息。

家里家外的大超人——您是那顶天立地的主心骨

  “爸爸是个有赤子之心的人。一辈子,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爸爸是个有打算、有目标、有计划的人,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让人没有距离感,吃喝穿戴舒服就好,但大事上绝不马虎。”“他是个正派公正的男子汉,平日对孩子们心疼有至、爱护有加,对我也是。他走得实在太匆忙,我知道,他不想离开我们,他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有那么多没做完的事。”“爸爸走了,但他留给我的东西足够我受用一生。”“从我们相识,他一直是个讲话幽默、感情真挚的人,他看电视的时候,情到深处会流泪,看得开心时又会不顾旁人地哈哈大笑,现在这屋子里,我仿佛还听得见他的笑声……”

  是啊,匡老师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可那矫健的身影却已不在。妻子于华指着电脑PPT上正放映着的两人合影,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他为我们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准备的礼物,这才做了个开头,就……”面对深爱之人的长辞,匡老师的妻子和子女悲痛不已,他们脑海中珍藏着的难忘画面如幻灯片般一幕一幕掠过:

  还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校运动会吧,儿子匡锦山报名参加了短跑项目,父亲下班后便带上他在运动场上一遍一遍指导、训练,夕阳下父子俩的身影多亲密;还记得,那是匡锦山上学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吧,学校为了庆祝节日给孩子们分发了一些零食和小吃,想也没想,他就在学校吃光了自己的那份。回到家里,迎面而来的是父亲的巴掌和脸上红通通的掌印,泪光和疼痛中,是父亲的教诲:“你要知道,家里面还有一个小妹妹。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先想到别人,而不是光想自己”。可是,打在儿身、痛在他心啊,直到现在儿子才知道,那个时候其实父亲也在房间的角落抹着眼泪;还记得,父亲为了给小孙子取个好名字,翻看了许多书籍,列了好多的备选项给儿子和家人挑,到最后孩子名字确定下来时,其中一本书已经被翻得掉页。而儿子的名字,也是父亲当年绞尽脑汁想出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山一样的胸怀,像山一样顶天立地。他极少当面表扬儿子,却总在跟妻子和其他朋友说起优秀的儿子时不自觉地流露出满面的骄傲和自豪……

  还记得,女儿匡宇是父亲眼中的珍宝。女儿说,我从小就知道,爸爸是个超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爸爸总能为我解决。女儿的数学应用题总是学不好,爸爸下班回来就先买教材自学,抓出规律后给孩子出题、补习,女儿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那一年,匡宇在荷兰生产时出了严重事故,之后的她住进了ICU病房,手脚几近瘫痪。那一段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是爸爸陪着她一起挺过来的。每天七点,爸爸总是在寒风中骑上二三十分钟的自行车,第一个赶到医院,冰凉的手上是还热乎乎的汤。细心地把手搓热,爸爸要开始给孩子按摩了;为了完成康复训练,医院总能看到这一幕,一个老人推着轮椅,上面是个年轻的女孩,就这样推上推下、抱来抱去,反复着……;女儿心情不好发脾气了,爸爸不生气,依旧一陪一坐就是一天,“没关系,只要咬紧牙关,坚持锻炼,一定会好起来的”,这是爸爸时常挂在嘴巴的话;女儿终于出院回家,生怕女儿拄着拐杖行走不便,爸爸决心要为她打造一个无障碍的家。老人自己去搬运沙土和砖头把门槛弄平,自制楼梯的扶手和缓坡,家里的切菜板、通往院子的梯子,都是他精心设计的“杰作”,甚至,他还自己买来木头,为女儿做了个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平衡木;知道这位“老爸”生病入院,康复中心的老外们打来电话,默默为他祈祷、祝他平安……

  他,是位好同志,一生满腔国防志、军事情;他,是位好老师,一生甘为人梯、德艺双馨;他,是位好父亲,一生育儿有方、爱护有加;他,是位好丈夫,一生与妻子相扶相伴、相亲相爱。说不尽的爱戴,道不完的牵挂,数不清的哀思,都将随那触得到听得见的清风一起,捎给我们敬爱的匡璧民老师。您就如同天空最亮的那颗星,予人启迪、给人指引,于是,我们想你时,便可抬头看看,如同您在身旁一般,充满力量……

附:匡璧民于11月8日参加上海校友会的影像资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M5MTI0NQ==&mid=201148796&idx=1&sn=b6a36c1f697327a9348d0288b1c85264&3rd=MzA3MDU4NTYzMw==&scene=6&isappinstalled=0&from=singl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