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深化教学改革】 创意塑车动手勤 寓理于工勇践新
记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 “新能源微型车设计展”

来源:启航 作者:汪程可、罗晖 摄影: 发布时间:2013-12-24 浏览次数: 【字体:

  

 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 “新能源微型车设计展”。

  启航网讯  12月12日,在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厅,一场新能源微型车设计展正在悄然进行。这是工业设计系交通工具方向的同学们依托江铃实业公司的电动车项目,设计出的新时代的微型汽车模型。带着好奇,我们采访了这次作品展的指导老师晏合敏和他的学生们。走进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模型工作室,一架架造型新颖的汽车模型陈列于桌,琳琅满目,十分吸引。它的形状较之目前的汽车,更显得高了几分。学生介绍,这是“新能源微型车”,体积小,排量少,比较时尚。看着一辆辆制作精美的小车,很难想象它竟是由学生们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从做调查、画图纸,到最终泥塑完成的。带班老师晏合敏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便将详细的制作过程向我们娓娓道来。

 “过程很艰辛,结局很满足”

 

同学们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和方案论证。 

同学们制作新能源汽车模型。

  进行这次微型车设计的是来自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交通工具方向的一群大二学生。从身着短袖的季节开始,他们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能源车的创作之中。除了课程上的学习,他们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工作至夜可是家常便饭。环境简陋,不怕。“学生下了课就会过来,一有时间就会过来做。”晏老师如是说。

  创作的第一步是进行市场调查。学生们从网上调查大众的审美方向,喜欢的车型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定位。接着便画草图,不断地修改,不断的调整,经常是画了厚厚一摞,才能达到理想的美观和实用水准。当草图最终定型时,就需要画出车型的效果图,以及四视图,对着图纸,进行油泥模型制作。先用塑料泡沫做出微型车的大致形状,用油泥刮刀工具,再进行仔细的填敷。填敷完成后还需要模型的刮削,做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最后,将小车贴上胶带和膜。“最后的刮油泥是最麻烦的,我们要用吹风机将泥吹热,敷上泡沫模型就很快会变硬。用小刀刮的话很容易将泥刮坏,如果一不小心就会面临重新制作的风险。所以刮油泥的过程很长,需要很小心。”陈伟同学说。

  晏老师向我们展示大家制作过程的照片时说,“在涂油泥的时候,因为本来需要用烤箱,但条件非常差,同学自己拿吹风机去吹然后用手搓,温度非常高,所以他们手上都会起泡,而且涂泥的时候,需要一点一点地敷上,才能保证没有起泡,没有间隙。”学生房磊补充道,“最害怕的就是当最后刮泥的时候,发现泡沫模型厚度不够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卸掉泥重新开始。”照片上同学们的表情专注,严肃地盯着自己的模型雕刻着,以及作品完成同学们灿烂的笑脸跃然而上。

  桌子上完成的造型各不相同,但普遍都是比较高,体积较小,“节能车引擎小,速度都比较慢,所以设计的体积不需要大,高一点舒适性也比较好。像刚刚出去的大学生或者中低薪的人用这种车就很实惠。”晏老师继续说,“新能源汽车比较清洁,肯定是将来汽车行业的一种趋势,它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未来城市交通工具发展趋势必定是以小型轻巧、节能环保并具有独特造型风格的代步工具,我们都应该去适应这样一种潮流。”

  当问及同学经过这次模型制作的感受,房磊同学说,“做的时候觉得麻烦、比较累,但做完之后就觉得很满足,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的也就更深入。”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理论的学习,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吧。

              “项目进课堂,实践寓理论”

  接着,我们采访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分管教学的高昱副院长。从他的言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艺设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及浓厚的实践氛围。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培养具有设计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昱向我们介绍道,学院逐步推行 “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像通过这次“新能源微型车”的设计,同学们就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深化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学院无论是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引入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或是建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市场适应能力。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业务培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最后,他自豪地介绍了学生的成果,比如2012年08级学生获得“全国高校动漫PK赛”江西赛区冠军拿到10万奖金、2013年10级学生在第八届江西漆画展中获金银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三等奖等等。在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生们辛勤的汗水,创新的思维,在设计的成果中发光发亮,优异的成果无声地宣示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