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昌航十佳】三尺讲台之上的三十年无悔人生——记我校第五届“教学十佳”谌贻春老师

来源:启航 作者:学生记者 林翠羽 摄影: 发布时间:2013-12-10 浏览次数: 【字体:

 

谌贻春老师近照。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更是一名虚怀若谷的长者;他,站在三尺讲台三十年,无怨无悔。他就是来自文法学院,获得十佳教师称号的谌贻春老师。

  记者见到谌贻春老师时,老师刚刚结束文法学院关于保研推免生面试的工作。看见记者,谌老师亲切地邀请记者来到办公室里。初见老师时,和预想中的威严不同,谌老师衣着朴素,待人和蔼可亲,更像是一位虚怀若谷的谦谦长者。

  当谈起对获得“教学十佳”奖有什么感想时,谌老师显得很谦虚。他说:“能获得这个奖,是学校对我30年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使我今后有了更大信心和动力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谌老师是文革结束后毕业的第四届大学生。1984年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投身于江西省的教育事业。虽然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人才,刚到南昌航空大学时,谌老师也是从基层做起。当时被分配到师范部综合教研室工作,承担着外语专科等专业的《现代汉语》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任务,跟着教授做了两年助教。1993年,学校开始第一次扩招,谌老师在社科系积极申办了文秘专业并成为该专业的负责人。谌老师说:“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心里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另一种认识,开始真正喜欢上这个职业。因为之前,虽然也做了很多年的老师,但是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属于自己专业的学生。真正有自己的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那时候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专业的建设工作中,也有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与满足感。”2004年,在我校基本确立多科性大学发展目标后,谌老师抓住时机,又在社科系申报了新闻学专业。如今我校新闻学专业已经培养了毕业生400余人,他们遍布省内外各类新闻机构和媒体。自2008年来,谌老师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先后带领大学语文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取得较突出成果;同时,为新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最终获批江西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首30载漫漫光阴,谌老师颇为感慨。一路走来,虽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师这个岗位,但是也有起起落落的时候。坚持一件事三十年实非易事,谌老师说他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这其中缘由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很多人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或创业。其中也不乏大学教师。看着身边的同事们纷纷选择离开大学教师岗位,弃文从商。老师说他心里也很矛盾,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样走。受这种经商热潮影响,当时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已下降了很多。就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时候,老师刚好被调去江西省人民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在从事该工作期间,老师最终发现他还是更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更喜欢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享受单纯的学习时光。于是,老师决定又回到校园里继续作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一次波折让谌老师更加明确了自己心中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更加坚定了继续走教书育人之路的道路。

  作为一位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谌老师也有自己对于教育的一番理解。他说:“虽然在大学教师这个光鲜的职业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是因为这是我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比起职业我更愿意把它定义成一种事业,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努力就不会觉得累。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与其为做不了的大事而苦恼不如将精力放在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也许是对谌老师脚踏实地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伟大往往诞生于平凡中,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心中的伟大。谌老师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教事业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被提出。谌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希望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主动求学环境。

  谌老师认为,我们要培养出主动求知,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就必须要从传统的以老师灌输为主的“我范式”和学生被动听课的“你范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和状态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共同研究问题的“你我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状态。谌老师解释道:“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教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是教不完也学不完的,而且有的知识学了,过几年也未必还管用。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具备了自我探索的精神,才能够在当今社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接着,谌老师向我展示了本学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不但国外先进的PBL教学法,Webquest和颠倒课堂教学模式都体现计划之中,教学方法可谓灵活多变。在提前布置学生自学任务的基础上,有的课是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课则是学生提问,老师负责回答;有的内容以学生小组辩论形式展开;有的内容则以学生小组制作PPT并由学生讲授。而写作课则坚持讲练结合原则进行。总之,该份教学改革计划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谌老师要求上课的学生必须动起来,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预习和准备的任务很多,而且发言、讨论、论文和出勤等教学环节都要计算成绩,严格考核。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记者问到今后的打算时,谌老师微笑着说:“今年我年已50。当老师越久,我感觉自己对于教育的感情就越深。我想,我会有从管理职位退下的一天。那时,我将会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改革之中。这对于我的教师生涯来说,想必也是最好的诠释。”

  执教育人三十载,中间的甜苦滋味也许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三十年间,讲台下的不断变化总是年轻的面孔,但讲台上的老师已渐渐白发滋长,皱纹漫上眼角。不经意间,三十年就这样匆匆溜走。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社会又有多少人愿用三十年倾注于一事?谌贻春老师不为三尺讲台之上三十年的辛劳讲授而悔、也不为三尺讲台之下三十年的挑灯备课而厌。“如果有来生,我想我还会选择做教师。”结束采访前,当记者要谌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时他这么说。

  谌贻春老师用他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一条条的皱纹、一根根的白发见证了他三十年的教学岁月,源源不断的“桃李”更是他坚持站在教学岗位上的动力。这就是谌贻春老师,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