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航师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王卫东老师
编者按:在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启航网将陆续推出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教师先进事迹,在昌航校园内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他们的事迹虽然平凡却感人,他们用一颗真心、爱心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学子们才能在昌航求知、在昌航解惑、在昌航历练、在昌航成才,在昌航放飞自己的梦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昌航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春晓班,是我校开办强化学科基础、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这个特殊的班集体由部分学院本科新生中选拔出来的、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组成。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王卫东老师已连续担任四届春晓班《高等数学》课主讲。
初次的采访相约在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虽然空气中已略带凉意,但王老师依旧耐心地站在风中等我们。见到他的一刹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位老师:朴实的穿着,方形的镜框下藏着一双深邃的眼睛,脸上挂着格外迷人的微笑。
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1978年,正上初中的王老师读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另一篇是徐迟的《哥德巴哈猜想》。从此他被引入了数学的殿堂,“做一个数学工作者、研究者”成为了他的理想。
发奋努力的读书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成就了他的大学梦。在我们国家的首个教师节的1985年,他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来我校工作。但对于永不自满的王老师来说,学习远远还没停止,他选择再次深造。在强烈的求学欲望中,2000年,他圆满完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业。
从小信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王老师认为,读书不光为自己个人的美好前程,还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王老师告诉我们,他们那个年代,大学同学大多数都出身于工农家庭,家境贫寒,能考上大学实属不易。因此,他们那时都十分珍惜大学时光,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刻苦学习成为了普遍现象。王老师感慨,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远远无法和今天相比较的条件下,大学生注重的是脚踏实地、埋头扎实的工作和学习,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社会氛围中,这些品质尤其显得格外珍贵。
直到今天,王老师仍不忘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过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他的话,此刻品来更让人回味无穷。也许,正是经历了这些艰苦岁月的磨砺,坚定了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为王卫东老师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人师表 大道树人
身为学生的王卫东做到了扎实学习、严于律己,那作为老师的他又是怎样的呢?
王老师能到学校教书是时代的“产物”。用他的话说,“被分配到高校教书是意料之外的事”。但“既来之,则安之”。初到学校时,他被安排做助教,三年下来,他的心思都用在听课、给学生上习题课、答疑上,这无形中对他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王老师乐于教。谈到自己的职业,他毫不犹豫答到一个词:热爱!他认为这是自己所擅长,也能够做好的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老师认为,作为老师,是传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知识的人,也会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传输给下一代,因此“把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成了王老师喜欢做的事。
“教学就像钢琴师演奏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钢琴师通过富有艺术性的双手把作曲家美妙的作品演绎完美。那么二者便达到了和谐,成就了双赢的局面。”王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贴切形象的比喻,阐明了作为教师的他对教学的理解。
王老师的话好比一杯茶:清香、自然又典雅。
王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课的呢?带着疑问,笔者亲身聆听了他的一堂课。
上课前,王老师收到了两名同学的请假条,他一上课就嘱咐其他来听课的同学回去给那两个请假的同学补习一下,别让他们耽误进度。
接着,王老师同大家一起回顾上堂课所讲到的重点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王老师会有意识地点名叫同学单独站起来回答,他鼓励大家:“叫到的同学应感到幸运,这可是既锻炼口才,又能让我记住你的绝好机会哦!”这么一来,回答王老师的问题不亚于“中头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课堂上王老师的板书很方便学生做笔记,而且他会用红色粉笔圈出重点,看上去一目了然。遇到重要的知识点时他会反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早就听说,王老师对待教学“十分苛刻”,看来这种说法不是传闻啊!
接下来,我们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见到了这样一幕。他留出时间叫同学们做习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时在教室中走动,突然,他停下了脚步。只见他弯下腰将被扔到地上的垃圾逐个捡起。下课后,他又习惯性地关掉亮着的灯,这才离开教室。对于这样的细节,王老师的学生们心中最清楚,最佩服。一位老师能有这样的公德意识,着实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汗颜。
身为人师,王卫东老师以身作则,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再细小的事他也从不忽略。
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且不说王老师自身的优秀与出众,单说在王老师麾下的弟子们,就有说不完的佳绩。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西赛区比赛中,王老师教过的学生屡屡获奖。
骄人的成绩令人羡慕,王老师自豪地说,学生能有这样的成绩首先源于他们的“自觉”。王老师反复强调,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对同学们的要求。“优秀的学生会自觉学习,而不是老师跟在后面督促。”王老师上课从不点到,原来,这都是因为他对学生的信任。
王老师说,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动手能力,重视实验。”因此他无论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儿子,都建议多动手、多实践。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催生出许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的学生,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杰出的精英,动手能力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实力!
最后,王老师谈到“学习的方法也很重要”。做任何一门研究,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王老师讲课常用联想法,用丰富美妙的联想来诠释枯燥无味的数学。王老师认为联想可以引导学生有一种正确的思路,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处的。
说到这里,在我面前这位平易近人的老师让我看到他深谋远虑的一面,他教学生自觉学习、加强动手能力和学习正确方法——我想王老师期望的是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做到这些,成为不折不扣的人才!
辛勤教学 快乐生活
29年的教龄,王老师可是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不折不扣的“老”教师了。
他曾先后指导过九位青年教师,也担任过990711班班主任。每学期学生评教中王老师均为优秀,居全校前列,还获得首届及第二届(2011年度,2012年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他2011年获得省第七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并获校首届及第四届“教学十佳”称号,校“昌航之春”教学个人奖提名。面对辉煌的过去,对于未来,在与王老师的谈论中,他反复提到,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工作当做快乐的事情,生活会很充实;人的快乐也是在工作中得到的。所以,在未来,王老师更会与快乐作伴。
在工作中,王老师一直坚持上课早到课堂、为同学们解决作业中的问题、课外读书中的问题的习惯,他勤勤恳恳地耕耘这三尺讲台,得到了同学、同事的认可。不变的还有,他仍会把自己当学生一样要求、学习新事物新观念,并为学生、为更多的年青人树立好榜样,他会继续谦虚地面对人生。
生活中,王老师是这样的形象:好下厨做菜;喜好读书;热爱数学,也喜欢文史;擅长桥牌,因为这种游戏有着缜密的逻辑推理,良好的团队意识。
至于他的乐观豁达形象,恐怕早已深入人心了吧!
今天,含辛育英,桃李天下,站在“教学十佳”行列的王老师,以一种新的姿态,在一个新的起点,喊出奉献的宣言:扎实工作,无怨无悔!
平凡的三尺讲台,他从未嫌弃舞台小;小小的粉笔头,舞出他事业的锦绣篇章;学生的点滴进步,他看在眼里,记到心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北方人豪爽性格,但做事心细如丝的王老师以严格成就着优秀,以优秀演绎着成功,以成功诠释着师德。祝愿王老师教学成果再传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