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达喜教授作客卧龙大讲堂 全面解析傩文化
启航网讯 11月6号晚,“卧龙人生”文化讲坛邀请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研究员,江西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余达喜教授于A100做了题为《傩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文法学院王舒薇同学主持了本场讲座。
余达喜教授通过“奔年”等地方习俗直入此次讲座主题——傩文化。据余达喜教授介绍,中国的傩文化因为各个地方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气候等因素不同,产生了以43°为界明显的南北分化,北纬43°以北的傩文化被称为萨满,因此中国一直流传着北萨南傩的说法。余达喜教授表示作为傩文化之乡江西当之无愧,江西的傩文化则以赣州、抚州为中心,傩文化是江西最典型的文化表征。
为了方便学生了解,余达喜教授通过赣傩文化的历史地位、傩是一种泛文化现象、傩是一种信仰民俗、傩是一种民间艺术等六大方面向学生展示他心中的傩文化。他认为傩文化作为赣的文化表征,国家对其有着自主的创造权、所有权、继承权、优先享用权、阐释权、话语权等文化主权。目前国家对文化保护遵循的原则是关注周边文化及即将濒临灭亡的文化。他还从《词源》等文字典籍阐述何谓傩以及傩在历史上的作用。
作为一种泛文化,傩的产生有它不可逆转的必然性。余达喜教授他认为生命内驱力结构——生与死构成的愿;一种对天地、对自然、对鬼神、对命运的崇拜;扩张生命本能、肯定生命存在,追求安全和吉祥;自然崇拜下力图与自然和合等方面促成了傩文化的产生。
在余达喜教授看来,傩作为一种转换仪式,它实质上是季节和生命周期的转换。傩作为一种信仰民俗,使那些在选择崇拜、供奉对象时常常不顾宗教门派,也不在意儒道佛德信仰界限的人有了依靠,可说是充分贴合了他们那急功近利的实用宗教心理,能产生信仰 “现身说法”的成效。余达喜教授还认为与一种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肖神”活动,一种仪式化的“肖神”表演比起来,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傩文化的“现身”艺术,它那富有人性并直接能够与信仰对话的动态偶像,将各地方的独特民俗完美融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但是随着傩文化生产土壤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傩文化却在不断地消亡中,出现濒危状态。
讲座的最后,余达喜教授呼吁当代大学生要唤起文化自觉,抓住机会去了解传统文化,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