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攻克“卡脖”技术壁垒,培育“航空强国”新锐
——记2025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丁相玉

来源: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 作者:动力与能源学院 摄影:动力与能源学院等 发布时间:2025-06-12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丁相玉,九三学社社员,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副院长。先后承担军科委“JPPT”“慧眼行动”、中国航发自主创新基金、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揭榜挂帅)、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航发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先后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主讲《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航空航天概论》等课程,主持获批江西省一流课程1项,获评教育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管理委员会委员。获2025年江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学校的实验室里,总有一个身影忙碌至深夜。他带领团队攻克航空发动机 “卡脖子” 技术,让中国自主研发的零部件装上 “中国心”;他走进课堂、踏上讲台,用航空报国故事点燃学子创新热情;他深入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为孩子们种下航空梦想的种子。他,就是南昌航空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副院长丁相玉教授,一位用行动诠释“航空报国”精神的科技工作者。

突破技术封锁 填补国内空白的攻坚者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而其中一个关键零部件的研制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成为制约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拦路虎”。2011年,丁相玉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这个领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当时国内连基本的试验条件都没有,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回忆起研发初期,丁相玉感慨万千。没有专用设备,他们就自己设计;没有试验数据,就一遍遍做实验记录。经过五年日夜攻坚,团队终于研发出我国首个该类型产品。这个“中国造”零部件先后通过弹性实验、密封性测试、寿命考验等重重关卡,装机试飞结果显示,性能完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更让人振奋的是,他们不仅做出了产品,还搭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如今,几十种、近千件自主研发的零部件,已在“太行”“玉龙”“长江”“AES100”等多种国产重点型号发动机上稳定工作,为“中国心”装上了“中国零件”。

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丁相玉又盯上了“好不好”的难题。随着国产零部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实际应用中的性能优化需求日益凸显。丁相玉敏锐地意识到,仅仅满足基础功能远远不够。这个零部件工作在高温、高压、高载荷的极端环境中,国内缺乏专用试验平台。他带领团队再次冲锋,攻克多物理场耦合试验装置设计难题,建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试验平台。现在,国内几乎所有该类零部件的试验台都出自他们之手。

课堂内外育人 点燃科创梦想的引路人

“当老师,就得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是丁相玉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的课堂上,他不讲枯燥的公式定理,而是用“航空发动机的种类”“发动机如何工作”等生动问题引入,把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航空报国故事融入教学,让专业知识变得“有意思”。

带研究生,他注重“科研+育人”结合。学生做实验遇到瓶颈,他会蹲在实验室一起分析数据;学生参加创新比赛,他从选题到方案一遍遍指导。在他带领下,学生们在“挑战杯”全国竞赛、空军航空创意挑战赛等活动中捧回多项大奖。“丁老师总说,做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心怀家国。”一位获奖学生这样说。

除了高校课堂,丁相玉还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带着师生们走进广昌、鄱阳等地的中小学,开展航空科普活动。“飞机为什么会飞?”“航母上的飞机怎么起飞?”他用动画、小实验和通俗故事,为孩子们打开航空世界的大门。在余干县的一场讲座上,有个小学生拉着他问:“老师,我长大了能造中国的大飞机吗?”那一刻,丁相玉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传承航空报国精神 甘当薪火相传的铺路石


“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航空报国精神这十六字是丁相玉的老师常与他说的话,现在早已深刻在他心里。作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做科研攻关的“排头兵”,更要做航空精神的“传承者”。

从实验室到讲台,从高校到中小学,丁相玉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同一个信念:航空报国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看到学生们眼里的光,看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就觉得我们的事业有未来。”他说。

如今,丁相玉依然忙碌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带领的团队继续向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发起挑战,他主讲的课程成为省级一流课程,他参与的科普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在他看来,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航空报国”的诠释,每一堂课都是在为中国航空事业培育未来。

“航空强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丁相玉说,“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铺好路、搭好桥,让年轻一代走得更稳、更远。”这或许就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最朴素的初心,也是一个民族航空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图文一审:洪书生  图文二审:胡晓安  图文终审:钟光华)


责任编辑:李政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