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南昌航空一号”发射升空 广大师生反响热烈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龙莉等 摄影:李政纲 发布时间:2025-05-17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10、9、8……3、2、1,发射!”5月17日中午12点12分01秒,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出,搭载着“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尾部腾起橘色火光和烟雾,随后,划破九天,直冲苍穹。那一刻,在逸夫楼第二报告厅集体收看发射直播的师生代表们无不欢呼鼓舞。

该卫星由我校携手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研制而成,是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它的发射不仅是江西在空天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我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次创新实践。全校师生、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专家积极观看发射直播,并分享了他们的感悟与展望。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代威力:

这次“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学校在空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凸显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价值,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了新的增长极。“南昌航空一号”卫星作为专门针对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而设计研发的遥感卫星,将聚焦鄱阳湖、赣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题,通过精准获取多项关键环境污染物指标数据,为流域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打造贡献力量。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涂新满: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双重突破。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增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科研平台,并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遥感数据资源,卫星将为鄱阳湖生态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赋能水污染防控与湿地保护;其数据与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等结合,将驱动智慧农业、灾害预警等新兴产业,加速航空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未来,学院将深化政企合作,推动卫星数据成果转化,为江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副院长丁相玉:

当看到“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搭载我校卫星发射升空的那一刻,我倍感振奋与自豪。这枚卫星的成功发射,生动诠释了江西“1269”行动计划中“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深刻内涵。我们以航天遥感技术守护江西省生态屏障,既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也是落实江西省航空强省战略的务实行动。作为深耕航空领域的高校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必须将教学科研根植于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将论文写在祖国的蓝天和大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服务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中贡献更多南昌航大智慧。

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克伟: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发射对我们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提供了优质的数据平台。这颗卫星就像天上的“超级摄像头”,是部署在轨道上的超级感知系统,能全天候捕捉地表三维实景。我们可以基于遥感图像进行形变监测,可精准识别机场跑道细微裂缝;可以实时追踪航空气象动态,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全天候态势感知;可以让卫星构建的三维实景地图与无人机导航系统深度耦合,使物流配送无人机更加智能。这些应用的落地,将推动学校飞行器设计、智能控制、空域管理等学科的发展升级,通过空天数据为江西“1269行动计划”赋能,助推南昌航空城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加速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

航空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彭昆:

“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搭载我校卫星一飞冲天,那冲破云霄的壮丽画面,让我心潮澎湃。身为航空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我深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航天紧密相连,为航天领域提供技术支撑。此次发射是全新起点,相信同学们定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智慧。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程俊杰: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让我深感振奋。这颗卫星开创性地采用多光谱与SAR遥感融合技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作为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期待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获取高精度遥感数据,深入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估、污染物迁移转化等研究。相信随着卫星数据的开放共享,必将推动江西省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韩源: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令我倍感振奋,更激励我在科研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将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航空装备可靠性,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未来,我将秉持航空报国初心,为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智慧,在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鑫杰:

卫星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可获取水质参数(如叶绿素a、悬浮物)的定量反演数据,这将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宝贵的一手数据源。此次卫星发射,不仅体现了空天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的深度融合,更展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未来,我们既要深耕环境本底研究,也要积极拥抱空天信息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安康:

见证“朱雀二号”携“南昌航空一号”卫星升空的瞬间,我的内心激动不已。这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其发动机燃料清洁高效的技术路线,正与我们学院团队研究的航空发动机低碳燃烧课题不谋而合。未来职业规划中,我将聚焦航空发动机适航认证与可靠性工程研究,同时关注航天技术向民航领域的转化应用,在空天动力技术的交叉点上寻找创新突破口。

航空宇航学院硕士研究生洪志乐:

看着“南昌航空一号”卫星随着“朱雀二号”腾空而起的刹那,内心充满自豪。作为未来航空人,我立志要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在复合材料研发、飞行器设计、遥感数据处理等领域深入钻研,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为推动我省未来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孝彭书院强五班学生余旭鹏:

这次卫星成功发射,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无限可能。在未来,我也渴望投身到这样的科研项目中,运用所学,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在宇宙探索的征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20223班学生王小艳: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是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为我们专业学习点亮了方向。我深刻体会到,环境监测与航天科技的碰撞能迸发强大力量。未来学习中,我将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生态监测领域,用所学守护碧水蓝天。


(图文一审:李政纲  图文二审:纪兴  图文终审:舒越)

责任编辑:李政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