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我与南航的故事】昌航为我奠基

来源:峥嵘岁月 作者:李荣初 摄影: 发布时间:2022-10-11 浏览次数: 【字体:



cc31713b685d4f96bba7fa3fe289821b.jpg

  在南昌航空大学(以下简称昌航)成立70周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忆六十多年前,在昌航学习时的情景。

(一)

  1956年8月,我从益阳市第三中学毕业,经过考试和严格的政审,被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南昌航空大学前身)录取。

  按照学校要求,益阳市的新生先到益阳市桃花仑市一中集中,由学校派出的高年级同学吴中道带领我们从益阳坐轮船到长沙,再与长沙的新生一起,乘火车到南昌。

  到校几天后,学校召开欢迎新生大会,在会上老师们介绍了学校情况,并进行校风校纪和革命传统教育。校长兼党委书记张时超,着重讲了航空工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几十架飞机,都是从日本和国民党缴获的。旧中国什么工业也没有。他引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现在“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整个中国一穷二白。他说,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我们近在咫尺的320厂,于1954年7月13日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初教五)并试飞成功,毛主席在给320厂全厂职工的嘉勉信中说:“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加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国家自己出产了一架飞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张校长要求我们学好本领,为祖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飞机。我们听了以后,很受鼓舞。最后老红军干部、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之后,学校还组织开展了专题报告会,给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建校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解决航空人才缺乏的难题,1951年秋,国家决定在哈尔滨、沈阳、北京和汉口建立四所航空工业学校。经过筹备,我校于1952年10月9日,在汉口举行了第一届新生开学典礼。1954年8月,学校由汉口迁往南昌,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学校设有六个专业,即焊接(七科),金属热处理(八科),工具制造(九科),铸造(十科),锻造与冲压(十一科),航空材料表面处理(十二科)。1956年,第九专科划给新建立的株州航空工业学校。并新设立了飞机制造专业(三科)。

  入校的初步教育之后,学校开始分科编班。我荣幸地分到了三科2班。当时的科主任是李明仁老师,班主任是陈玉秀老师。分科编班以后,各专科主任向学生们介绍了本专业的情况,带他们去参观了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而我们的科主任李明仁老师却跟我们说:“我们三科是新设立的专业,暂时还没有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但我们可以到飞机库去看飞机。”这个消息对刚刚进校,自农村的我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当时,学校有两架苏联退役的飞机,存放在学校飞机库,供教学用。飞机库在当时是保密的。二十四小时都有解放军战士站岗看守,一般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入内。我们进入飞机库以后,李明仁主任给我们介绍了飞机的各个部分和作用。并允许同学们一个一个从梯子上爬到驾驶室,看看操纵杆和各种仪表。我们无法形容当时有多兴奋,有多高兴!真是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参观飞机之后,学校举办了座谈会,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飞机,装备我们的部队。其他专科的同学,听说我们三科的同学看到了飞机,都非常羡慕,这让我们更加感到自豪!

(二)

  开学以后,三科的同学怀着十分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大家决心学好飞机制造这个专业,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1957年上半年,国家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安排,在全国进行院校系调整,我校决定撤销三科,将三科同学整体转入十一科的学习锻造与冲压专业。同学们听到消息以后炸了锅。有的找校长表示抗议,有的说要给中央打电话,要求转入北京航校学习三科。学校召开紧急会议,给同学们传达上级文件,说清道理,并派了不少干部到我们两个班来做思想工作。向同学们说明这是国家的决定,国家的需要,希望同学们服从大局。但是,不少同学还是接受不了。因此,一个要求转校不转科的浪潮,把一个好端端的三科,闹得乱哄哄的。最后,同学们发展到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人民日报》驻南昌记者站的记者,帮把我们的联名信转交给周总理。

  在要求转校不转科的浪潮中,我表现得比较冷静。我仔细想了我的过去,我的家庭。我认为,过去我家里贫穷,读不起书,共产党来了,能上学了。现在国家决定调整院系,要我们转科不转校,我应当听国家听组织的。因此,在给周总理的联名信上,我没有签名,也没有随大伙一起到《人民日报》记者站,而是在第二教学大楼三楼制图室画图。说来也巧,我正在画图时,校党委组织部张凌臣部长进来了。他问我是哪个班的?我说:“三科二班。”他问我对转科的看法。我说:“我过去家里穷,读不起书,现在解放了,有书读了,读什么都一样。”他肯定了我的看法,说这种想法对头。转科的事,经过学校党委和专科领导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同学们的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最后,按照上级的要求,将三科两个班,集体转入十一科学习,三科2班改为十一科319班。

  此后不久,按照国家决定,被撤消的上海航校和昆明航校的部分同学转入我校学习,当时,南昌航校的学生猛增近3000人。仅我们十一科56级,由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6个班。

  1958年,国家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实习工厂改为赣江机器厂,生产摩托车。因此,学校决定,从1956年进校的同学中,动员一部分下放(即提前参加工作)。下放人员由本人申请,领导批准。十一科56级的6个班中有一半人选择提前参加工作,只剩下了3个班。其中我所在的319班40人就下放了19人,剩下21人与上海和昆明航校来的同学打乱混合编班,我被编入11科510班。

  1959年毕业时,我们留校学习的40人被分配到全国各航空工厂和科研院所工作。而下放的同学,后来大都成了赣江机器厂的领导和骨干。

(三)

  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是由我国自主创办的一所新型的航空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它的宗旨是为航空工厂培养急需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它的教学内容 “少而精,精而适用”,其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教材,一部分采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材,一部分采用苏联的教材,一部分由学校自行编制的教材。

  我们在校学习的三年中,一、二年级重点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共15门课,充分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中政治课安排了五个学期,语文和体育安排了六个学期。而机械制图虽然只安排了三个学期,但学习的课时多,第一学期110个课时,第二、三学期各60个课时。而且作业特多,第一学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绘图上。因为制图对技术人员来说,既是基础,也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识图,就是瞎子,在工厂就无法工作。数学安排了四个学期,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从代数、几何、三角到微积分都得学好,否则,就没法学其他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需要而定。专业课很适用,比如我们十一科的专业课,有加热炉、自由锻、热模锻、冷冲压等课程,此外,还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技术和模具设计等课程。

  学校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三年六个学期,除了第一学期没有实习以外,其余五个学期都安排了各种实习。实习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教学实习从第二学期开始,第一次教学实习是钳工,实习时间三周。第二次教学实习是机械加工,包括车、铣、刨、磨,实习时间四周。第三次教学实习,是专业实习,为期四周。三年级还要到相关的航空工厂进行一个月的生产实习。最后一次既是生产实习,也是毕业实习。这次实习要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毕业设计,最后再进行毕业答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分配到航空工厂以后,大多担任工艺员、设计员、工段长和业务室主任等职。他们能上能下,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能和工人打成一片,很受工厂领导和工人们的欢迎。

  特别是新中国初期,大学生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中专毕业生大多成了工厂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20世纪70~80年代,不少航空工厂的厂长、科处长都是由中专生担任。他们为我国的航空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

  我在昌航学习的三年中,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外,还担任着繁重的社会工作任务。我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担任十一科学生分会生活部长,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被学校学生总会生活部部长熊国卿选拔到学校学生总会生活部,并担任他的助手。三年级第一学期接替熊国卿任生活部长。在生活部工作期间,我发扬了熊国卿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勤工俭学,在组织同学们参加320厂,修建机场跑道和南钢、南昌柴油机厂建厂劳动中,以及在1958年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中,能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实干苦干,勤勤恳恳地为同学们服务。经过这些工作的锻炼,我增长了知识,学到了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我先后被学校评为首届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1958年12月14日,经余佩章、宁建中介绍,被学校党委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五)

  经过三年的艰苦学习,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经过整风反右等各项政治运动的洗礼后,我于1959年8月,正式分配到西安113厂工作。

  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这一届学生提前分配工作,没有作毕业设计和答辩。学校规定,到工厂以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一边劳动,一边写一份技术报告,交给学校审核以后,方能发给毕业证书。

  我到113厂报到以后,分配到锻铸车间工作。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技术报告,我请了当时车间的主管技术员钱光宙同志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在钱老师的认真指导下,我制定了工作计划,选定了航空发动机燃油泵中的一个高、精、尖的零件——柱塞,作为我技术报告的课题。我刚进厂,犹如一张白纸,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了解了这个零件的锻造技术和工艺过程,包括零件的在油泵中的作用、使用材料、性能,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工夹模具等一系列的生产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我一边学习,一边到生产线上考察。为什么要在160吨的磨擦压力机上加工?要几套模具?零件加热到什么温度锻压状况最佳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写出了技术报告,经钱老师审定签字后,通过工厂保密科寄给学校。学校于1959年10月,给我颁发了毕业证书。

  我在学校三年的学习中,受到了学校各位师长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我们十一专科主任彭本善,班主任陈玉秀以及何声健等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教给了我知识,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良师益友,我非常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现在,我欣慰地告诉母校,我在西安113厂工作了38年,于1997年5月退休。38年的工作中,先后在厂党委组织部当了15年干事,在厂后勤系统当过3年政治处主任,当了20年劳资处长。1989年,被评为高级经济师。多次评为工厂双文明先进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现在,我家祖孙三代,我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全都是共产党员。我家6人中,有5人曾经和正在为航空工业奋斗。

  我每每想到这些,十分感谢母校。是母校在我年轻时为我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并培养了我终身为航空事业奋斗的精神!

  祝母校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作者李荣初,我校1959届锻造与冲压专业毕业生)


责任编辑:李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