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我与南航的故事】心中的校报

来源: 作者:沈国英 摄影: 发布时间:2022-07-18 浏览次数: 【字体:

   斗转星移,转瞬间母校七秩来临。回望校报,与学校一道成长,发展。1958年,南昌航校党委作出了关于出版校报的决定。1958930日,《南昌航校》校报创刊,为42版。学校升格为本科后,1981310日,《南昌航院》创刊。200741日,校报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报》。昌航校报从四开版到对开版,从半月报到旬报周报等。多次在全国校报和江西高校校报获奖,并成为全国高校校报常务理事单位,与北大清华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校报负责人共飨全国高校校报事宜。之后,又成为江西省高校校报理事长单位。而今,我校江光亮副校长任江西高校校报理事长。昌航校报一路走来,为学校改革创新,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中有艰辛有奋斗,有风雨有彩虹。历历往事,如烟如画。

把方向

忘不了省委宣传部重视江西高校校报的发展,委托教育处多次组织校报评估活动。同时,宣传部教育处的大型活动,邀请校报参与。部领导对校报的活动也大力支持。记得有一年江西校报召开年会,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黄庆来亲临开幕式作指示,年会快结束时,他恰逢路过,于是再次与这一群文人谈心沟通。校报人兴奋地说:黄庆来来了又来。表达了对于领导重视校报的欣喜之情。

忘不了学校党委重视校报工作。多任党委书记李士弼、王景茂、李长喜、孙一先都十分重视校报工作,尤其是孙一先书记经常在校报记者会议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出服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孙书记还经常给校报写言论,为校报工作把握了大的方向。

敬业心

我到编辑部工作接的是欧阳三山的班,开始编第81期校报,我在校报工作的最后一期是666期,共编辑校报585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何正印、丁群安两位老部长的关心爱护,得到了尹百川师傅的悉心传授,得到了先后在校报共事的十余位编辑战友的支持帮助。还有副部长黄柯、郭代习都给了我鼎力相助。

忘不了默默奉献的编辑们。这支队伍中有作家,诗人,有超强纠错,有排版电脑高手……在上海路校区时,编辑部多数在旧平房安家。但是,无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编辑也不改其乐,歌在陋室回荡,诗在平房吟唱,欢声笑语从这里飞扬。

编辑中真正学新闻专业的只有乐军、曾祥平和学新闻摄影的李江兵。学历史的陈钧、姚文滨,学哲学的秦菊波,学经济学的张春晨,学文学的舒越,学工科的杜逢开、程少华(少华后来考取了武汉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再后来直奔人民日报、中宣部)、谭琳,以摄影见长的佘才桃、罗晖、刘琮如,他们虽专业各不相同,却把各自的知识营养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校报,在校报奏响了欢乐和谐的奏鸣曲。

校报工作十分辛苦,经常加班加点。记得那时我们应学生家长要求,在人手少的情况下为学生家长寄校报,我们发动组织部和纪委的工作人员与我们一起干,张晨曙、涂发力折的是又快又好。写信封和折报纸通常在晚上进行,常常工作完已是近午夜时分,程少华曾写文章描述工作结束之后的场景:踏着月光,哼着小曲。没有疲惫,只有完成任务的欣慰和快乐。除了晚上加班,出每一期报纸必定是在加班状态中完成的。可他们从无怨言,从不计较。现在想想,我有着多好的战友!校报虽然是小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从不敢放松,用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尤其是在把校对关上小心谨慎,好在我们有超强纠错佘才桃,错误总能在付印之前被他发现,差错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大新闻

校报虽是一方纸,地域小,受众少,但是我们却尽可能的把新闻触角向外伸展,利用手中的笔作出校报人的更多贡献。难忘敬业的校报人,除校报工作,他们还完成了更多的采访写作。翻开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昌航人》《奋飞》一位位校友的光辉形象,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故事跃入眼帘。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我们校报的记者和特邀记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采访写作。

因为和全国校报的良好关系,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中国教育报正在编辑《漫游中国大学》一书,经过努力,南昌航空大学被允许入围。为了写好这本书,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夏立先亲自带着记者去汉口寻访我们1952年的建校地址。在汉口硚口区一个不足五十亩的院子里,面对那镶着红五星的房子,凹凸不平的操场,我们心潮澎湃,这里,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出发地!于是,《漫游中国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的第一编第一章《飞机维修工厂的喜悦》由我们的高产作家杜逢开一挥而就。这本书的出版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力。

2001年上半年,我在省委党校学习,在光明日报上发现我校毕业生乔树国英雄事迹,我当即返回学校,向孙书记报告。学校很快决定由团委和校报派人同赴北海舰队。《一位当代大学生的闪光足迹》在校报发表,学长的英雄事迹让在校学生感动不已。而后,开封舰政委携乔树国的战友来学校作专场报告,更是在校园掀起了学习英雄、立志报国的热潮。在海军学院,乔树国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苗圃园

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落脚点,校报也把这里作为人才培养的苗圃园。对学生记者定期培训,给他们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寒暑假派他们去贵州、四川等航空厂所采访校友。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学习的新闻工作技能,提高了文字能力,更让他们通过采访校友强化了航空意识,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忘不了我们的小小记者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但他们都爱文学,爱校报。共同的爱好把他们凝聚在一起。19931120日,大学生新闻通讯部成立,时任学校党委孙书记和校长刘高航双双出席成立大会。学通部第一任部长裴峰。尔后有王井军,胡萍、孟昭发、曹勇等相继在学通部任职。他们采访,他们写作,他们管理着一群小记者,他们帮校报编辑部处理一些事务……发现新事物,挖掘新素材,新闻敏感的触角遍及校园。弘扬正气,宣传正义,激发正能量,他们在采访中提升自己,锻炼能力,明辨是非,砥砺品格。学通部是文学爱好者的园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帮手,是校园文化的亮色。胡萍采访特困生引发的爱的传递;王习军吃饭偶遇校长写出一等奖好新闻;爱读书的郑剑辉推荐开设读书栏目,《书海泛舟》栏目由此诞生。他们中现在依然在新闻战线工作的有邹伟光、杨奕萍。奕萍当年采写体育运动受到的感动而化作了行动,以学通部为起点,从南昌走到了北京,在新闻领域从青春走到了现在。如今,当年的青涩少年早已成熟,在各自领域都小有成就,王争被文法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尧宏宇被聘为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剑辉、冯俊等身为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回来招聘学弟学妹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工作。记者谢永忠、余显英在学通部的工作中相识相恋,工作后结为伉俪,孩子上大学,他们选择了母校。青春的梦想代代相传!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回馈母校。

而今,在母校七十华诞之际,思念的琴弦已经拨响,欢迎的臂膀已经张开。归来,归来仍是少年!

 

 


责任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