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省情教育】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象山枢纽一期临时通航专项工程主题采访侧记

来源: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2-02-1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一直以来,我省在枯水期面临水资源利用难、河道断流,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赣抚尾闾工程建成后,将有力恢复和提高赣抚尾闾地区枯水期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有效改善赣江通航条件,有力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农田灌溉,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贡献力量。

    赣抚尾闾工程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作已于2021年12月28日开工,争取2024年底工程开始蓄水发挥效益,2026年底全部完成。二期、三期工程属远期工程。为共同推动工程按期完工、尽早见效,我校在网络主页刊发关于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相关文章,旨在为师生介绍该工程情况,引导广大师生关心支持赣抚尾闾工程建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齐全完备,交融贯通,持续发力,构建起饱满、深邃的江西水利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江西水利的卓越贡献,有站位高远、切近实际的工作思路的科学指引,有基层探索的宝贵经验。

在这个故事里,有全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担当坚守,有你我每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有梦想之舟抵达时的欢欣鼓舞。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记录水利工作的深刻变化和水利人的拼搏印记,是我们作为见证者、记录者的职责所在,也是荣耀所在。

2021年,省水利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组织中央驻赣及省内主要新闻单位记者开展四期“难以磨灭的水利记忆”行进式采访活动,通过我们的笔端和镜头,着力唱响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旋律,广泛凝聚全省水利系统满怀豪情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也为历史留存一份醇厚记忆。

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经理向记者介绍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沙袋围堰作业

奋进中的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部分人员)

32日,由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江西日报社、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江西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等6家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驱车沿着国道105线行驶约40分钟,来到了位于新建区象山镇的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象山枢纽一期临时通航专项工程施工工地。

气温骤降,寒气袭人。记者们踏着泥泞,迎着凛冽的江风来到赣西联圩堤顶路面,我们看到在工程的各个施工面上,施工作业都在有序进行。堤外,远眺赣江,货运船舶往来如梭,近看,数台大型机械在工地驰骋,进行土方开挖作业,“生态环境治理 惠赣鄱全体百姓”“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优质工程智慧工程廉洁工程” 标语牌迎风矗立。堤内,3台挖掘机正与时间赛跑,进行沙袋围堰作业,轰鸣声此起彼伏,富有节奏。

参建单位人员已在工地上等候。记者们围拢过来,眼看耳听,文思并举,你一言我一语争相提问。“现在我们站的这个位置是赣江南昌水利枢纽工程的主支枢纽,施工过程中需要建设很大的围堰,把船闸和泄水闸圈在里面。围堰建成之后会影响到赣江的通航,为了航运不中断,先期实施赣江主支象山枢纽的临时通航专项工程。专项工程是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项目,概算投资6.78亿元,我们已经完成了项目临时设施搭建和水面以上土方开挖,正在开展防渗墙、吹填区、护岸施工,将开展水面以下河道疏浚和砂方开挖,预计今年6月底完成河道疏浚,力争10月底完成临时通航专项工程施工。”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经理梁必玦向记者介绍,自去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象山枢纽一期临时通航专项工程正一步步朝着预期目标稳步推进。

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工程。工程规划设计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着眼于鄱阳湖流域河道及水情变化,针对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困难、河道断流,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实际,以赣江、抚河、清丰山溪、赣抚平原西总干渠等为纵线,以赣抚航道、城南护城河等现有河渠为横线,以象湖、青山湖、艾溪湖、瑶湖、青岚湖等主要湖泊为节点,着力构建“四纵三横”骨干水系连通格局。该工程分为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及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计划总投资约170亿元,是我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

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组始终牢记罗小云副省长要求,以“大禹奖”、“鲁班奖”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了让更多民众走进和了解水利工程,主支象山枢纽还突破传统,由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目前国内顶级建筑设计单位创新外观设计。“主支枢纽的外观,采用了三鱼争月的造型,里面包括鲤鱼跃龙门的寓意,和传统水利工程硬邦邦的灰色调建筑风格有较大区别,我们准备把它打造成一个网红打卡地。”梁必玦说。

在工地,一个崭新的摄像头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同行的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下属武大扬帆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刘杨点开手机中的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App向记者展示,“正在建设的项目工地运用AI算法,打造成智慧工地。根据施工组织,已布设3个风光互补高清智能摄像机,这个装置利用风能与太阳能结合发电,结合全要素环境测站,对工程项目进行24小时噪音、扬尘、人员安全帽佩戴、车辆、大型工程设备等全程监控,并运用这个智慧水利App进行后台操作及管理。”

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建设管理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体系,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业务管理信息融入BIM模型,实现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资金、人员、资料、设备及物资的全面信息化、三维可视化管理,提升工程智能监管力度,保障工程建设运行安全。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们来到工程建设项目部,这是一栋三层小洋楼。在二楼办公区域,桌面上整齐摆放着施工图、设代日志、测量方案等资料。墙壁上工程效果图、工程布置图、设代机构图以及设代处日常工作管理、设代处人员职责等制度规定标识牌简洁醒目。

“现在赣江正处于冬春季枯水期,江面宽度约在300400米,水位是在910米,水位的下降制约了赣江的通航能力。工程完工后,整个赣江江面将会拓宽至1300米左右,当调控水位维持在15.5米附近时,将大幅提升赣江航运能力。南昌八一桥下,就算是枯水期天鹅雕塑也不会露着腿了。”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分院副院长翟泽冰指着效果图向记者形象说明。“2014年起,我们院就开展了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规划项目基础性工作,包括测量、地勘、水文节律、河势岸线及城区现状水系的调查等,反复比较研究赣抚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适宜水位。”

眼前的翟泽冰是记者的“老朋友”了。曾在2019年,记者采访了由他担任组长、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设计分院水工三组,这个年轻精英团队荣获当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在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水工三组荣幸地受到省委书记刘奇的亲切慰问,在现场观摩了团队参与的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相关设计成果后,刘奇书记勉励大家“珍惜岗位、奉献岗位、不负韶华,努力用劳动的汗水浇灌青春之花”。

时隔半年多,再一次见到翟泽冰。他依然质朴而精神。

他介绍说,赣抚尾闾工程的规划、可研及初步设计由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设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项目党员突击队,水工三组青年也加入了党员突击队。“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是团队的座右铭。决心愈强烈,信念愈坚定。20204月至7月,青年党员奋战100余天,采取封闭式集中办公方式,通过反复优化方案,讨论研究,挑灯夜战,高质量完成可研设计相关工作,为工程后续如期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速度背后是担当,是主动作为。

旗帜无声,却能鼓舞斗志。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力量。

翟泽冰说,生存就是一种磨炼,遇着了就要面对,不能低下头去。我们团队的一个突出特质就是不轻言放弃。

群雁高飞头雁领。水工三组仿若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导向,激励着全院职工接续奋斗,也激励着更多水利青年党员拼搏实干、奋勇前行!(稿件原载于江西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