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陈玉华:扎根一线 心系学生的好老师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官微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第三榜宣传推介人选,南昌市第一中学涂圯凡等28名教师光荣上榜。

 让我们一起来看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教师陈玉华的事迹。

扎根一线  心系学生的好老师

 ad839811391e4bd1b1ab22c4e017f00e.jpg

陈玉华

 陈玉华,男,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现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玉华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坚持以人为本,为专业发展呕心沥血;他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教学改革成效突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他潜心育人、关心学生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获课外科技创新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奖励20项;他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课程育人;他刻苦勤奋,潜心学术研究,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bfe9b713c0a84ea7b0999488113c6a90.jpg

情系老区 勇挑重担

 20066月初,刚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正在等待毕业派遣的陈玉华,突然接到广东一家企业的电话,对方希望他能到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承诺可以为他提供合适的、专业对口的研究课题,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更希望他以后能留在那里工作。当天晚上,陈玉华失眠了:能够到北上广发展,是他梦寐以求的梦想;老父亲卧病在床,家中需要他多挣点钱来接济;但此前已和南昌航空大学签约,已经答应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就去报到;江西是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革命老区更需要人去建设、去发展……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谢绝了广东企业的邀请,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的当天就来到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报到。从此,他就把自己和这所身处革命老区的学校和学生们“焊”在了一起。从报到的那一天起,15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基层教学管理的一线,一刻也未离开过。

 出生贫困农民家庭的他,吃得苦中苦,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就重科研轻教学,反而把教学看得更重,因为他认为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教师。为了搞好教学,陈玉华没有急着站在讲台上,而是让自己重新做了回学生,和学生一起坐在课堂上听老教授的课、学习授课方法。很快,他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并获得学生的认可。正当他准备在科研、教学方面大展拳脚的时候,系里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比较缺乏,马上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此时的他,年仅28岁、参加工作仅半年,他又勇挑重担,担任焊接工程系副主任,开始为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ec3a35ef1e5947cb908a9fac3e03222e.jpg

爱岗敬业  创先争优

 焊接专业是南昌航空大学1952年建校之时就开设的老专业,在科研、教学以及师资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然而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老专业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促进焊接专业的发展是每个昌航焊接人的责任!”作为焊接工程系主任的陈玉华如是说。他时刻将焊接专业的发展牢记心中,积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促进焊接专业的发展。一方面注重焊接专业的内涵建设,在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狠下功夫,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注重和同行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国内焊接界同仁沟通、交流,为焊接专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为了使焊接专业能够继续保持优势,近年来,陈玉华带领焊接工程系教师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他先后组织焊接专业相关老师申报并成功获得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为焊接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粗略计算,在焊接工程系工作15年,陈玉华为专业建设、专业发展撰写的各种申报材料、规划、报告近70万字。担任焊接工程系副主任、主任的12年里,持续的努力保持了焊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了焊接界、教育界对该校焊接本科专业的认可程度。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国内本科专业排行榜上位居第2名。2019年入选“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五星级本科专业。     

“他本身看起来是很严肃的一个人,所以上课时大家都比较安静,老师的课程就像一块巧克力,简简单单热量却不低!”“与其他老师上课的备案方式迥然不同的是,陈老师将每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浓缩到一张A4纸上,他上课时条理清晰,思路严谨,内容娴熟,不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举例,让我们听得很有意思。”一位焊接专业上过陈玉华《金属材料焊接》这门课的学生钦佩地说,在大学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全心全意扑在教学上的老师就是学生最大的幸福。陈玉华作为大四毕业生的导师,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十分关心,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导致设计中存在的诸多纰漏,他都十分细致地指出并作出相应的指导,直至学生把毕业设计尽可能完美的完成。

89913bfc01934332a8759a6a0128bf8d.jpg 

潜心育人   关心学生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陈玉华在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经常在周末利用先进科研设备为学生开设开放型实验、指导本科生下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他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8项;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第二名、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各种奖项21项;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申请专利5项。作为本科生班主任,陈玉华对学生“严而爱”,所带班级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本人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陈玉华指导的研究生中每年都有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的学生,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十大创新标兵”、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指导的5篇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与陈老师相处,刚开始会觉得严肃,久了才会发现其实他很热心肠。”学生说了一段小细节,显示了陈玉华“冷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对学生、对事情火热的心。2013年,焊接专业学子参加第十三届江西赛区“挑战杯”大赛,陈玉华是指导老师,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实施方案,负责为学生报销买实验器械和材料的费用,每天都忙到很晚。“挑战杯的决赛评审现场设在江西财经大学,陈老师可能觉得如果他都不在现场,那么我们看起来就像没有娘的孩子一样,所以再忙他都过来了”,陈玉华指导的参加挑战杯的学生说道,“然而陈老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所以在时间上并不充裕,挑战杯决赛的第二天他要代表焊接工程系汇报教学设备采购方案并争取相关经费,因此,他只有把办公室搬到评审现场,利用指导空隙准备第二天的论证报告,呆了一个上午,真的难能可贵!”也许看起来笑容可掬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但是谁又能说像陈玉华这样的老师不让人心底里油然生起暖流?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陈玉华放弃了大部分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潜心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连续多年坚持大年初二就到办公室加班。陈玉华作为项目主持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30余项,研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解决了航空航天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的技术难题,在航空、航天企业推广应用,获得中国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奖励9项;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教改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90余篇、教改论文10篇,申请专利28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陈玉华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南昌航空大学优秀教师”“南昌航空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攻坚克难的事迹多次受到江西日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李言金